探索經絡奧秘(三):解鎖健康與痛症的關鍵
- Hongji Medical

- 3月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我們身體內部有一個神秘網絡——經絡。這些無形的通道不僅連接著我們的器官和組織,還在我們的健康和疼痛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深入了解經絡的運行機制,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預防疾病,提升生活質量。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探索經絡奧秘的旅程,解鎖健康與平衡的關鍵。
經絡:手少陰心經(11:00am-1:00pm)
手少陰心經屬於陰經,運行時間是早上11:00到下午1:00。心經有問題的人,通常在中午時症狀會特別明顯,例如心悸和胸悶。

巡行路線
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
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
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尺骨小頭)之端。
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繫目系。
異常症狀
咽乾、心痛、渴而欲飲。
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小指痛、手掌痛、下手臂和上臂內側痛、腋下痛、胸痛、心臟痛。
尿痛、腹痛、咽喉痛、眼睛痛。

現代疾病
心血管系統問題:心臟病、心肌梗塞、冠心病、心肌炎、心律不整、心絞痛、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心臟衰竭、心雜音、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心搏過速。
精神問題:失眠、多夢、昏狂症、神智昏迷、健忘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官能症、焦慮狀態、恐慌症、妄想狀態。
舌頭病變:語言障礙、舌炎、舌繫帶短縮、舌頭腫大。
汗腺問題:多汗症、汗疹、無汗症。
面色問題:心血虛會導致面色蒼白。

穴位治療
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主治心痛、胸悶、心悸、肩臂疼痛。
少海穴:位於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主治心痛、肘臂攣痛、瘰癧。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主治失眠、心悸、癲狂癇、心痛。
少府穴:位於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主治心痛、胸痛、小指攣痛。
少衝穴:位於小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主治心痛、心悸、癲狂、熱病。
經絡:手太陽小腸經(1:00pm-3:00pm)
手太陽小腸經屬於陽經,運行時間是下午1:00到3:00。小腸經有問題的人,通常在這個時候症狀特別嚴重。

巡行路線
起於小指之端,循指外側上腕,出踝中(尺骨莖突)。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上循臑(上臂)外後廉。
出肩解(肩關節),繞肩胛,交肩上(會大椎穴),入缺盆,絡心。
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出頁(目眶下),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異常症狀
謚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
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辨證方法
巡行路線與聯繫臟器:小指、手掌外側面痛,下臂和上臂外側痛,肩背頸痛,面頰痛,耳痛,腹痛。
主要影響臟腑的病候:消化不良、嘔吐、尿痛、尿閉、腹瀉、便秘。
相互影響的經絡與臟腑病候:心經與小腸經互為表裡,心經異常也會影響小腸經。

穴位治療
少澤穴:位於小指外側指甲角旁約0.1寸,主治頭痛、目翳、咽喉腫痛、乳癰。
前谷穴:位於小指尺側,第五掌指關節前方凹陷處,主治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
後溪穴:位於小指尺側,第五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主治頭痛、項強、目赤、耳聾、腰背痛。
腕骨穴:位於手外側腕前起骨下凹陷處,主治頭痛、項強、目翳、耳鳴、咽喉腫痛。
陽谷穴:位於手外側腕中,尺骨莖突前凹陷處,主治頭痛、目眩、耳鳴、咽喉腫痛。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3:00pm-5:00pm)
足太陽膀胱經屬於陽經,運行時間是下午3:00到5:00。膀胱經有問題的人,通常在下午吃完午飯後特別疲累,想睡覺。

巡行路線
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百會)。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
以下貫踹內(腓腸肌),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異常症狀
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
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辨證方法
巡行路線與聯繫臟器:小腳趾痛、腳外側痛、小腿和大腿後側痛、臀部痛、下腰痛、背痛、肩頸痛、頭痛、眼睛痛。
主要影響臟腑的病候:尿頻、尿痛。
相互影響的經絡與臟腑病候:膀胱經與腎經互為表裡,膀胱經異常也會有腎經的病變。

穴位治療
睛明穴
位置:位於目內眥(內眼角)。
主治:目赤腫痛、視物不明、迎風流淚、近視、夜盲、色盲、目翳等眼部疾病。
委中穴
位置:位於膕橫紋中點處(膝蓋後側)。
主治:腰背痛、腿部疼痛、膝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等。
承山穴
位置:位於小腿後面正中,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主治:小腿抽筋、便秘、痔瘡、腰痛、腿痛等。
崑崙穴
位置:位於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眩、項強、腰痛、腳跟痛等。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內部聯絡、運輸和傳導的系統。十二經脈是這個系統的主體,又稱為「正經」,包括手三陰經(肺、心包、心)、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胃、膽、膀胱)和足三陰經(脾、肝、腎)。
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分布於頭面、軀幹和四肢。與五臟對應的經脈稱為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與六腑對應的經脈稱為陽經,分布於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在四肢,陽經的位置依次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陰經的位置依次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特例是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上8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
希望這個系列的文章能夠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關注自己的身體,及時發現和解決健康問題。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更是一種身心的平衡和和諧。讓我們一起繼續探索和學習,共同追求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