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清胃涼血,治療牙齦腫痛的經典方劑
- Hongji Medical 
- 2月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5月13日
清胃散,又名Stomach-Heat-Clearing Powder,出自於《脾胃論》一書。這本書是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所著,李東垣在醫學史上以其對脾胃理論的深入研究而聞名。清胃散是他在研究脾胃病機過程中,針對胃火牙痛這一常見症狀所創制的方劑。
清胃散方劑組成
清胃散的組成包括:生地黃、當歸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錢(9g),黃連六分,夏月倍之(6g),升麻一錢(9g)。用法是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取一服,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後放冷服用。現代用法通常是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成湯劑服用。

清胃散的方劑結構可以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來解釋:
- 君藥:黃連。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在清胃散中,黃連主要用於清胃腑之火,直擊病因,是方中的主藥。 
- 臣藥:升麻。升麻具有升陽散火、解毒透疹的作用。與黃連相配,升麻不僅能引藥上行,還能散鬱火,使上炎之火得散,內鬱之熱得降。 
- 佐藥:生地黃、牡丹皮。生地黃涼血滋陰,牡丹皮涼血清熱。兩者共同作用,能夠滋陰清熱,防止胃熱傷及陰血。 
- 使藥:當歸。當歸養血活血,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在方中,當歸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胃涼血的效果。 
清胃散的適用症與功效
清胃散是一種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清胃涼血,特別適合治療因胃火引起的牙痛。這種牙痛通常伴隨著頭疼、口氣熱臭、牙齦紅腫潰爛等症狀。清胃散通過清熱瀉火,能夠有效緩解這些不適,讓患者感到舒適。

這款方劑的主要成分包括黃連、升麻、生地黃、牡丹皮和當歸。黃連是其中的君藥,負責清胃火,而升麻則幫助散火,生地黃和牡丹皮則有滋陰清熱的作用,當歸則能活血消腫。這些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胃涼血的效果。
現代醫學中,清胃散常被用來治療口腔炎、牙周炎和三叉神經痛等疾病。這些疾病多由胃火上攻引起,表現為口腔內的炎症和疼痛。清胃散通過調節胃火,能夠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清胃散的病機
清胃散的病機主要與胃火旺盛有關。當胃中有積熱時,火熱之邪會沿著胃經上攻,導致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包括牙痛、頭疼、口氣熱臭、牙齦紅腫潰爛等,嚴重時還可能出現牙齦出血。
胃經的循行路線經過鼻、上齒、面頰和前額,因此胃火上攻時,這些部位容易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例如,牙痛可能會牽引到頭部,導致頭痛,面頰也可能會發熱。這些症狀都是胃火循經上攻的表現。

此外,胃火旺盛還可能傷及血絡,導致牙齦出血和潰爛。患者的舌象通常表現為舌紅苔黃,脈象則多為滑數。這些都是胃火旺盛的典型表現,清胃散通過清熱瀉火,能夠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恢復身體的平衡。
清胃散的現代應用
在現代醫學中,清胃散常被用於治療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等屬於胃火血熱,循經上攻的疾病。這些疾病多表現為口腔內的炎症、疼痛和腫脹,與傳統中醫所描述的胃火牙痛症狀相似。
注意事項
使用清胃散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不適宜人群:風寒牙痛或腎虛火炎所致的牙齦腫痛出血者不宜使用本方。 
- 用量調整:黃連的用量在夏季可以適當加倍,因為夏季火熱更為嚴重。 
- 副作用:清胃散以苦寒藥物為主,長期使用可能會損傷脾胃,因此不宜久服。 
結語
清胃散作為清胃涼血的經典方劑,以其獨特的配伍和顯著的療效,在治療胃火牙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無論是在傳統中醫理論中,還是在現代醫學應用中,清胃散都展現出了其獨特的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調整,並注意相關的禁忌和副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