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濕氣重讓整個人昏沉又煩悶,一點清爽感都沒有,想擺脫身體水災,體內濕氣如何改善?喝去濕茶真的有效?這篇從中醫角度帶你看內濕、外濕的差別,提供幾種去濕氣食物、水果,教你幾個簡單幫身體除濕的妙招!
一、身體濕氣重病痛一堆?這些症狀你中了嗎?
每當進入初夏,氣溫逐漸升高、環境濕度也跟著變化劇烈時,會發現全身從頭到腳有許多莫名其妙的病痛通通都跑出來了!大部分的民眾雖然都會注意到寒熱對身體的影響,對體內濕氣的改變卻相對沒那麼敏銳,但你知道嗎?體內濕氣重常常是造成身體不適的元兇喔!
(一) 中醫:身體濕氣太重分內、外兩種!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身體太濕會形成「濕邪」,而濕邪又有「內濕」與「外濕」之別。
★外濕
外濕是風、寒、暑、濕、燥、火這6種外在邪氣之一,每當進入夏天的階段都是最好發的時期,尤其是台灣的梅雨季,常常1個月就下了其他國家1年份的雨量;除了季節因素外,如果長期居住在潮濕、陰雨的環境,譬如山區或海港附近,或是房間在地下室,也可能有身體濕氣重的問題。
除此之外,若因職業、運動習慣的因素,必須長時間浸泡在水池中,甚至是在沒有適當的熱身狀態下冒然跳入水池中,即使短暫也可能受到濕邪的侵犯。
★內濕
內濕則多半是因為個人的飲食不節制,或者因為攝取過多的酒精、冰飲、生冷的食物,導致脾臟腑的損傷,也就是消化、代謝功能不良,使得水分停聚在不適當的位置,進一步產生各種症狀。
雖然身體內濕、外濕來源不同,但兩者有可能會互相影響,外濕可能會從肌膚表層往內侵犯臟腑、困遏脾胃,而原本就是內濕體質的人則更容易受到外濕侵襲,古籍描述的「中濕者,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濕」就是這個意思。
(二) 身體濕氣太重症狀一籮筐
濕屬陰邪,在中醫理論常描述「濕性纏綿」,體內濕氣容易瀰漫全身上下內外,傷害身體各處的陽氣,不僅發病過程緩慢、不易察覺,又很難根治,因此有所謂的「千寒易除,一濕難去」說法。
如果濕邪損傷脾胃系統,常見的身體濕氣重症狀包含:
胸悶腹脹
噁心食慾差
大便常會黏膩不淨
即使口乾也不想喝水,或是喝水後覺得肚子不舒服
婦女的白帶變混濁、味道也會偏重
此外,許多代謝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等也與濕邪相關。
若是濕邪侵犯頭身,則可能會有下列症狀:
經常感到頭部或身軀困重,肩頸痠痛
平常疲倦嗜睡
面目浮腫暗沉
不容易流汗或汗味很重
有皮膚病灶,進而影響人際關係
濕邪還有可能存在肢體經絡之中,產生關節腫脹疼痛、無力、活動困難等症狀。
二、身體濕氣太重怎麼辦?體內濕氣如何改善?
假設空間太過潮濕,我們通常會透過除濕機、冷氣機來去除濕氣,那萬一是體內濕氣重怎麼辦?有什麼方法能讓身體除濕嗎?別急,以下教你幾個幫身體排濕的方法。
中醫祛濕這樣做!原理很簡單!
中醫幫身體去濕氣的原理講究「調理脾胃」,藉此恢復體內消化、代謝的功能,使停滯的水氣能被推動,進而排出體外。
平時可以多做哪些生活保健呢?
1.排汗:不要關在冷氣房裡久站、久坐、久躺,平常靠自己多運動、幫助流汗,除了增加血液循環也有助於除濕,又不用花錢吃藥!
2.按摩:除了按摩水腫處之外,也可以透過按壓這些穴道來排除體內濕氣:
頭部:百會穴、大椎穴
身體:關元穴、水分穴
手部:曲池穴
腿部:陰陵泉穴、委中穴、湧泉穴、足三里穴、承山穴、三陰交穴、豐隆穴
3.保持良好作息與飲食習慣:不熬夜、早睡早起、睡前不要過度飲水、營養均衡等,都可以避免濕氣累積體內。
三、身體濕氣重喝什麼?去濕茶(祛濕茶、驅濕茶)有用嗎?
去濕茶是很常被推薦的祛濕飲品,不僅網路上有很多自煮、自泡的教學,市面上也販售不少相關產品,但作法及中藥材料組合百百種,不少民眾以為只要標榜祛濕就一定對身體有幫助,然而這並不是正確的觀念,甚至有可能讓你越喝越不適。
去除濕邪,個人的體質也必須考量在內!濕氣重又可分「寒濕」與「濕熱」兩種,寒濕者需要透過性質較溫的食物排濕氣;濕熱者則避免食用溫熱食物,避免沒排濕反而更加上火。
因此建議先找中醫師確認自己屬於哪一種性質,聽從建議再尋找相對應的去濕茶飲用,或直接讓中醫師依照自身的狀況調配祛濕藥方會更有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