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玉靈膏:補血益氣,強化脾胃,安神助眠的神奇良方

  • 作家相片: Hongji Medical
    Hongji Medical
  • 1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玉靈膏出自清代名醫王孟英所著的《隨息居飲食譜》,由龍眼肉、西洋參和白糖製成,具有滋補氣血的功效。在古代,貧苦病患吃不起人參,多以此膏代之,故名代參膏。


王氏稱其「大補氣血,力勝參、芪」,足見其補益之力不容小覷。


隨息居飲食譜
《隨息居飲食譜》玉靈膏

製作方法

材料:

  • 龍眼肉乾500克

  • 西洋參500克

做法:

  1. 將西洋參磨成細粉。

  2. 將龍眼肉乾洗淨後放入燉盅內。

  3. 加入西洋參粉,攪拌均勻。

  4. 用綿布覆蓋燉盅口,隔水蒸(水中加入一小勺米)40小時左右(可分數日進行)。


服法:每日將一匙玉靈膏放入杯中,開水沖服。


Health Lab 古方玉靈膏
立即購買

經過40小時以上的蒸煮,玉靈膏的營養和功效會達到顯著的提升,這主要是由於數個關鍵原因。


首先,長時間的蒸使得龍眼肉和西洋參的有效成分可以充分融合,從而增強其補益效果。這一過程確保了不同成分之間的協同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其次,延長的蒸時間能提高藥材中的有效成分被人體吸收的效率。透過長時間的蒸製,藥材的活性成分更易釋放,讓人體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些營養成分,因此滋補效果得到明顯改善。


除了改善吸收外,長時間的蒸還有助於降低藥材中可能存在的刺激性成分,從而減少上火等副作用。這樣的處理使得玉靈膏成為一個更加溫和的選擇,適合需要長期服用的群體,尤其是對於體質偏弱的人。


最後,根據中醫的傳統經驗,長時間的蒸煮可以使藥材的滋補效果達到最佳狀態。這也是製作玉靈膏時要求蒸煮40小時以上的重要原因,確保成品在使用時能在體內發揮更為穩定和持久的藥效。


適用人群


玉靈膏是一種適合於各類體質虛弱人群的中藥補品,特別是針對產婦、老人以及體質偏虛的慢性病患者。這些人群常會面臨氣血不足的困擾,表現為面色蒼白、心悸頭暈、食慾不振等症狀。通過服用玉靈膏,可以有效幫助增強體內的氣血,促進健康恢復。


尤其是產婦,因為懷孕和分娩而消耗大量的氣血,容易出現血虛的現象。產後虛弱的媽媽們往往需要特別補充營養,以維持身體的平衡。玉靈膏的溫和補血特性使其成為她們的理想選擇,能夠令產婦在恢復過程中更快回復生機。


玉靈膏
玉靈膏

氣血虛弱是亞健康人群常見問題,血虛的人在蹲下兩分鐘後猛地站起來,會出現眼前突然變黑的現象,過一會兒才能恢復正常。這通常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中醫理論認為氣血互生,因此此時補血效果會非常好。血虛的原因主要包括脾胃虛弱,現代人常因暴飲暴食或貪涼飲冷而導致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此外,思慮過多也會耗傷心血,導致血虛。


此時,玉靈膏能夠成為日常調理的重要輔助品,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不僅能增強身體抗病能力,還能促進日常活動的舒適度和活力。因此,玉靈膏是一款非常適合虛弱體質人群的中藥保健品。


對於老年人來說,氣血虛弱是常見問題,特別是在面對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等方面,玉靈膏能幫助改善這些症狀。老人們的身體機能減退,經常感到疲勞、心慌,服用玉靈膏可幫助他們補充氣血,恢復體力,提升生活質量。


功效


改善體質:

  • 龍眼肉性味甘溫,入心、脾經,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雷公炮製藥性解》載:「主補血氣,養肌肉,益虛羸,美顏色,除健忘,治怔忡,增智慧,明耳目」。

  • 西洋參味甘微苦,性涼,入肺、胃經,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其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

  • 滋養氣血、安神助眠、健脾健胃的功效,特別適合面色不佳、易疲勞、心悸、失眠多夢的人。

  • 它能改善睡眠質量、調理月經,讓脾胃更加健康。


玉靈膏
玉靈膏

玉靈膏還具備全面滋補的能力,有助於提升整體的身體機能,增強體質。對於女性朋友來說,特別是在面對月經不調和痛經等問題時,玉靈膏更能展現出其卓越的調理效果,助力女性健康,讓她們煥發由內而外的活力。


Health Lab 古方玉靈膏
立即購買

注意事項

  • 不適合痰火內盛及濕熱體質人士,例如:經常口苦、多黃稠痰、胃脹、大便爛、小便黃、舌苔厚膩。

  • 孕婦、兒童不宜食用。

  • 在感冒期間需要停用。


結語


玉靈膏這一古老中醫食療秘方,源於清代名醫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也被稱作代參膏,由龍眼肉和西洋參這對超級食材CP組成。它不僅被譽為「補血益氣、安神助眠」的神奇良方,還能滋養血液,強化脾胃,是你健康的守護神。特別適合那些面色不佳、易疲勞、心悸、失眠多夢的朋友們。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中醫知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