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守護健康的「四時神藥」
- Hongji Medical

- 5月28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茯苓,外表樸實無華,卻是中醫藥中用途廣泛的一味藥材。它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以其健脾滲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被譽為「四時神藥」。本文將深入探討茯苓的古籍記載、藥材特性、適用病症、功效、搭配方劑、相似藥材比較、現代應用研究以及使用注意事項,以期全面了解這味中藥的奧妙。
茯苓的應用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將茯苓列為上品,指出其「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安魂養神,止咳逆,開胸腑,調小便」。
《本草綱目》記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治小便不利,及水腫脹滿、痰飲逆氣而咳者。」這些古籍記載不僅肯定了茯苓的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功效,也提及了其利水消腫、化痰止咳的作用。

茯苓的藥材特性
茯苓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其外形呈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呈棕褐色或黑褐色。
除去外皮後,可見白色或淡紅色的肉質,質地堅實。
茯苓的藥性平和,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其主要成分包括多醣類、三萜類、甾醇類等。這些成分共同作用,賦予了茯苓獨特的藥理活性。

茯苓的不同部位及炮製:
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苓皮都來茯苓 (Wolfiporia extensa),只是取自茯苓菌核的不同部位,或是經過不同的炮製加工而得:
白茯苓 (Bai Fu Ling): 這是最常用的部分,取自茯苓菌核去除外皮後的白色部分。通常切成薄片或小塊使用。
赤茯苓 (Chi Fu Ling): 取自茯苓菌核皮下的淡紅色部分,介於外皮和白茯苓之間。
茯神 (Fu Shen): 指的是抱有松根的茯苓。 茯神中的「神」指的是其寧心安神的效果更佳。一般來說,茯神也取用菌核的白色部分。
茯苓皮 (Fu Ling Pi): 指的是茯苓菌核的外皮。

雖然都源自茯苓,但因為部位不同,藥效上略有側重:
白茯苓: 健脾滲濕、寧心安神。 藥性平和,廣泛適用於各種脾虛濕盛的症狀。
赤茯苓: 滲濕熱。 相較於白茯苓,赤茯苓更偏於利濕熱,導濕下行,用於濕熱下注引起的症狀,如小便短赤等。
茯神: 寧心安神。 因其抱有松根,一般認為其安神定驚的功效更強,多用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
茯苓皮: 利水消腫。 茯苓皮位於最外層,利水作用較強,主要用於消腫,特別是皮膚水腫。
茯苓的適用病症
茯苓在中醫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脾虛濕盛引起的水腫、泄瀉、食少納呆: 茯苓能健脾利水,消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虛引起的各種症狀。
心神不寧、失眠、心悸: 茯苓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因心神不寧引起的睡眠障礙。
痰飲咳嗽: 茯苓能健脾化痰,減少痰液產生,緩解咳嗽症狀。
小便不利: 茯苓能利水滲濕,促進小便排出,改善小便不利的症狀。
濕熱淋證: 茯苓能清熱利濕,可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淋證。

茯苓的功效
茯苓的主要功效包括:
健脾滲濕: 這是茯苓最核心的功效,通過調節水液代謝,促進濕氣排出,改善脾虛濕盛引起的各種症狀。
寧心安神: 茯苓能調節神經功能,鎮靜安神,對於心神不寧引起的失眠、心悸等有較好的療效。
利水消腫: 茯苓能促進小便排出,消除體內水腫,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均有一定的療效。
化痰止咳: 茯苓能健脾化痰,減少痰液產生,緩解咳嗽症狀。
益氣健脾: 茯苓歸脾經,能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脾虛引起的食慾不振、乏力等症狀。

茯苓的搭配方劑
在中醫臨床應用中,茯苓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以增強療效。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搭配方劑:
四君子湯: 這是益氣健脾的經典方劑,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組成。方中茯苓健脾滲濕,輔助人參、白朮益氣健脾。
苓桂朮甘湯: 適用於脾陽不足、痰飲內停引起的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方中茯苓健脾滲濕,與桂枝、白朮、甘草配伍,共奏溫陽化飲之功。
參苓白朮散: 適用於脾胃虛弱、濕氣內停引起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狀。方中茯苓健脾滲濕,與人參、白朮、山藥等藥材配伍,共奏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之功。
五苓散: 適用於太陽膀胱蓄水證,症見小便不利、煩渴欲飲、水入則吐等。方中茯苓利水滲濕,與澤瀉、豬苓、桂枝、白朮配伍,共奏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效。
歸脾湯: 適用於心脾兩虛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乏力等症狀。方中茯苓健脾寧心,與黃耆、黨參、白朮等藥材配伍,共奏益氣健脾、養血安神之功。
茯苓與類似功效中藥的比較
在中藥中,具有健脾滲濕功效的藥材還有很多,如:
薏苡仁: 與茯苓相似,薏苡仁也具有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的功效。但薏苡仁性偏涼,更適用於濕熱體質。
豬苓: 豬苓利水滲濕的功效較強,但健脾作用不如茯苓。
澤瀉: 澤瀉利水滲濕的功效也很強,但易傷陰,不宜長期服用。
在選擇使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論治,選擇最適合的藥材。
現代應用與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如:
免疫調節作用: 茯苓多醣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抗腫瘤作用: 茯苓提取物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利尿作用: 茯苓能促進尿液排出,降低血壓。
抗氧化作用: 茯苓含有多種抗氧化成分,能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
鎮靜安神作用: 茯苓提取物能改善睡眠質量,緩解焦慮情緒。
基於這些研究,茯苓在現代醫學中也得到廣泛應用,如用於治療免疫功能低下、腫瘤、水腫、失眠等。
使用注意事項
在使用茯苓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辨證用藥: 茯苓適用於脾虛濕盛者,陰虛無濕者不宜使用。
用量適宜: 茯苓的常用劑量為9~15克,不宜過量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茯苓作為一味傳統中藥,在健脾滲濕、寧心安神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深入了解其古籍記載、藥材特性、適用病症、功效、搭配方劑、相似藥材比較、現代應用研究以及使用注意事項,我們可以更好地應用這味藥材,為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