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瀉要方:中醫治療痛瀉的經典方劑
- Hongji Medical

- 2月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5月15日
痛瀉要方,又名「Important Formula for Painful Diarrhea」,出自明代醫學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這本書是朱丹溪的醫學著作,記載了許多中醫方劑和治療方法。痛瀉要方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劑,專門用於治療因脾虛肝旺引起的痛瀉症狀。

痛瀉要方方劑
痛瀉要方的組成非常簡單,只有四味藥材:
君藥:白朮
白朮是方中的君藥,主要作用是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白朮能夠強化脾臟功能,從而改善因脾虛引起的腹瀉。
臣藥:白芍藥
白芍藥是方中的臣藥,性質偏寒,能夠柔和肝氣,緩解急迫的疼痛。白芍藥與白朮搭配使用,對於肝實旺、脾虛弱的情況非常適宜。
佐藥:陳皮
陳皮的性質辛苦而溫和,能夠燥濕、調理氣機並消化痰濁。適用於氣滯濕阻或痰濁堵塞的症狀。
使藥:防風
防風是方中的使藥,其辛味能散發肝中的鬱結,舒緩脾氣,且因其性質升浮,有助於止瀉。防風的妙處在於能夠平衡肝脾兩臟,有效散解肝臟的鬱結。
痛瀉要方的病機
痛瀉要方的病機主要與「肝脾不和」有關。中醫認為,腹瀉常因脾臟虛弱所致,而腹痛則多與肝臟有關。當肝臟功能過於旺盛,脾臟功能虛弱時,肝臟會「乘」脾臟,導致脾臟無法正常運作,從而出現腹痛和腹瀉的症狀。
這種情況下,腹瀉時排便次數增多,糞便呈稀溸狀,且每次腹瀉都伴隨著腹痛,痛感在腹瀉後有所緩解,但不會完全消失,這種情況會反覆發作。

古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土虛木乘」,即脾土虛弱,肝木過於旺盛,導致肝脾不和。脾臟負責消化和吸收食物,而肝臟則負責調節氣機和情緒。
當肝臟過於旺盛時,會影響脾臟的功能,導致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和腹瀉等症狀。這種情況下,患者常會感到情緒急躁,容易生氣,這些情緒變化又會進一步影響肝臟的功能,形成惡性循環。

痛瀉要方的設計正是針對這種「肝實脾虛」的病機,通過補脾柔肝、去濕止瀉的方法,來調和肝脾,緩解腹痛和腹瀉的症狀。方中的白朮補氣健脾,白芍藥柔和肝氣,陳皮燥濕理氣,防風散解肝鬱,四味藥材共同作用,達到補脾抑肝、祛濕止瀉的效果。總結來說,痛瀉要方專門用於治療因脾虛肝旺引起的痛瀉症狀,主要表現為:
腸鳴腹痛
大便泄瀉
瀉必腹痛
瀉後痛緩
舌苔薄白
脈象左弦右緩
痛瀉要方的功效
痛瀉要方的主要功效是「補脾柔肝、去濕止瀉」。這個方劑專門用來治療因脾虛和肝鬱引起的肚子痛和腹瀉。
當脾臟功能虛弱,肝臟功能過於旺盛時,肝臟會「乘」脾臟,導致脾臟無法正常運作,從而出現腹痛和腹瀉的症狀。痛瀉要方通過補充脾臟的功能,柔和肝臟的氣機,達到止瀉和緩解腹痛的效果。
方中的白朮是補氣健脾的主要藥材,能夠強化脾臟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和腹瀉。白芍藥則具有柔和肝氣的作用,能夠緩解因肝鬱引起的急迫疼痛。陳皮和防風則分別負責燥濕理氣和散解肝鬱,幫助調節氣機,促進消化。這四味藥材共同作用,能夠有效緩解因脾虛肝旺引起的腹痛和腹瀉症狀。

現代研究也證實了痛瀉要方的療效,特別是在治療腸易激綜合徵等疾病方面,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通過調和肝脾,痛瀉要方不僅能夠緩解腹痛和腹瀉,還能改善患者的情緒和消化功能,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痛瀉要方現代應用
在現代臨床上,痛瀉要方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只要辨證屬脾虛肝旺者,無論新病久病皆可用之。臨床上,此方經常配合「四神丸」或是「附子理中湯」,來改善體內寒氣較重的腹瀉現象。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痛瀉要方對治療腸道易激綜合徵有較好的療效。例如,韓氏以此方加味治療96例腸道易激綜合徵患者,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達90.62%。
注意事項
使用痛瀉要方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鑑別診斷:應該與因食物中毒引起的腹痛進行鑑別,如果是因食物中毒導致的腹痛,則不宜使用此方劑。
禁忌症:陽明濕熱或熱毒引起的腹痛和腹瀉症狀,不適宜使用本方劑。本方中的白朮具有苦燥的特性,而陳皮和防風則具辛香且溫燥的性質,這些都不適合熱性腹痛的患者使用。
用藥安全:在臨床應用這個方劑之前,必須仔細辨別患者的症狀類型,以確保用藥的安全性。
結語
痛瀉要方是中醫治療痛瀉的經典方劑,具有補脾柔肝、去濕止瀉的功效。它通過君臣佐使的巧妙搭配,能夠有效緩解因脾虛肝旺引起的腹痛和腹瀉症狀。在現代臨床上,痛瀉要方仍然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特別是在治療急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和腸易激綜合征等方面,顯示出了良好的療效。然而,使用此方劑時需要注意鑑別診斷和禁忌症,以確保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