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醫視角下的皮膚病:理論解析與治療策略

  • 作家相片: Hongji Medical
    Hongji Medical
  • 3月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中醫學是一門古老而全面的醫學體系,從整體觀出發,強調人體內外的平衡與協調。在中醫理論中,皮膚被視為人體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健康狀況往往與體內的五臟六腑及經絡系統息息相關。中醫認為,皮膚病的發生通常與人體內的氣血不和、陰陽失調、臟腑功能障礙、以及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等因素有關。


中醫中皮膚病分類
中醫中皮膚病分類

在中醫的陰陽理論中,皮膚病可視為陰陽失衡的表現。五行理論則將皮膚類比於肺臟,因為肺主皮毛,故皮膚的健康也反映了肺氣的狀況。經絡學說中,認為皮膚病與經絡不暢通有密切關係,某些經絡的阻滯或失調可能導致某些特定的皮膚問題。


中醫中皮膚病分類
中醫中皮膚病分類

中醫中皮膚病分類


在中醫中,皮膚病的分類是根據其症狀、病因及發病機制等因素來進行劃分的。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中醫皮膚病分類,並對每一類別進行詳細說明:


1. 風熱型皮膚病


風熱型皮膚病通常由風熱之邪侵襲人體引起,主要症狀包括紅腫、刺痛、瘙癢,甚至可出現皮膚紅斑、丘疹等。


這類皮膚病的發病往往急驟,病程較短,易反覆發作。常見的風熱型皮膚病包括急性濕疹、過敏性皮炎等。


治療方案:治療上以疏風清熱為主,常用的中藥方劑有銀翹散、桑菊飲等。此外,還可以配合外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金銀花、蒲公英洗劑。


農本方 - 銀翹散
立即購買

海天 - 桑菊飲
立即購買

2. 濕熱型皮膚病


濕熱型皮膚病是由濕熱蘊結在體內所致,其臨床表現為皮膚紅腫、滲出物多、瘙癢劇烈,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膿皰。這類皮膚病常見於濕疹、帶狀皰疹等病症。


治療方案: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常用的中藥方劑有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等。外用藥物則可選用苦參、黃柏等煎水清洗患處。


海天 - 龍膽瀉肝湯
立即購買

3. 血燥型皮膚病


血燥型皮膚病則是由於血虛或陰虛導致的,此類皮膚病以乾燥、脫屑、瘙癢為主要症狀。常見的血燥型皮膚病包括乾癬、魚鱗病等。


治療方案:治療重在養血潤燥,常用方劑如當歸飲、四物湯等。外用藥物可選擇潤膚的中藥膏劑,如當歸、白芷等。


台灣漢方 - 當歸飲子
立即購買

4. 氣滯血瘀型皮膚病


此類皮膚病由於氣滯血瘀引起,常表現為皮膚色澤暗沉、結節或斑塊等,病程較長,易反覆發作。代表疾病包括硬皮病、慢性蕁麻疹等。


治療方案:治療上以活血化瘀為主,常用方劑如血府逐瘀湯、丹參飲等。針灸療法也常被用來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病灶的消散。


海天 - 血府逐瘀湯
立即購買

5. 陰虛火旺型皮膚病


陰虛火旺型皮膚病多見於慢性病的晚期,症狀包括皮膚紅斑、脫屑伴有燥熱感,常見於慢性濕疹、蕁麻疹等。


知柏地黃丸膠囊
立即購買

治療方案: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常用方劑有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飲食上應多食用滋陰的食物,如銀耳、百合等。


穴位按摩
改善皮膚問題的穴位按摩

總體來說中醫治療皮膚病強調辨證論治,根據病情進行個性化的調理。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中藥內服、外用、針灸推拿、食療等。

  1. 中藥內服:根據不同的皮膚病類型,選擇相應的中藥方劑。例如,風熱型可用銀翹散加減,濕熱型可用龍膽瀉肝湯,血燥型選用當歸飲或四物湯。

  2. 中藥外用:使用中藥洗劑、膏劑等外敷患處。常用的外用中藥有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等,這些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功效。

  3. 針灸推拿:針灸對於調理人體氣血、疏通經絡有明顯作用,可改善皮膚病症狀。推拿按摩則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皮膚的修復。

  4. 食療調養:飲食對於皮膚健康至關重要。中醫提倡食療以改善體質,如多食用清熱解毒的食物(如綠豆、薏苡仁)、補益氣血的食物(如紅棗、枸杞)。


結語


總的來說,中醫對皮膚病的治療強調從整體出發,針對不同的病因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中醫的多元化治療手段,不僅能緩解症狀,還能從根本上調整體內環境,達到治本的效果。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與西醫的結合在皮膚病的治療上也逐漸顯現出其獨特的優勢。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中醫知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