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防風詳解:祛風解表,勝濕止痛之良藥
- Hongji Medical

- 5月2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一、防風歷史記載
防風作為一味常用的中藥,在歷代醫書中均有記載,以下列舉部分:
《神農本草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淚出,痺,歷節痛,腰脊強,兩脅痛,語遲,不利丈夫。」(強調防風能治療各種風證,特別是頭痛、肢體疼痛等)
《名醫別錄》:「療脅痛,目赤,身盡痛,小便難,散惡瘡腫。」(補充了防風治療脅痛、眼疾、瘡腫等作用)
《藥性論》:「治一切筋骨風毒,宣痹,主肺氣壅塞,消痰破壅。」(指出了防風能治療筋骨毒,通暢肺氣)
《本草綱目》:「防風治風,乃其主治也。張元素曰:防風能制諸風,故名防風。潔古曰:防風治風甚效,諸風藥中為使。其能入血,行周身,治風通用,如癱瘓、麻痺、驚眩、中風,必藉其力。」(進一步強調防風為治療各種風證之要藥,能入血行周身)
從以上古籍記載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防風主要用於治療各種「風證」,包括頭痛、肢體疼痛、關節痺痛等,並能祛風解表、解毒消腫。

二、防風特性介紹
防風是中藥學中一味常用的藥材,以其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而聞名。
藥材名稱: 防風 (Fáng Fēng)
別名: 屏風、百枝、回雲
來源: 為繖形科植物防風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 的乾燥根。
產地: 主要產於中國大陸的東北、華北、內蒙古等地。
採收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泥沙,曬乾。
藥材性狀: 根呈長圓錐形、圓柱形或不規則形,稍扭曲,長15~3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具縱皺紋、橫向皮孔及少數支根痕。根頭具密集的環紋,有的可見棕色毛狀葉鞘殘基。質稍柔軟,有彈性,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黃棕色,木部淡黃色。氣特異,味微甘、辛。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膀胱、肝、脾經。
炮製:
生防風: 直接切段入藥。
炒防風: 清炒至微黃,能緩和其辛燥之性。
蜜炙防風: 用蜂蜜拌炒,能增強潤燥止咳的作用。

三、防風適用病症
防風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外感表證: 惡風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微汗等風寒表證。
風濕痺痛: 肢體關節疼痛、麻木、活動不利等風濕痺證。
皮膚瘙癢: 風疹、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瘙癢症。
破傷風: 牙關緊閉、四肢抽搐等症。
腸風下血: 大便出血。
四、防風的功效
防風的主要功效包括:
祛風解表: 防風能發散風寒,解除表證,常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惡風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
勝濕止痛: 防風能祛除風濕,緩解關節疼痛,常用於治療風濕痺證。
止痙: 防風能緩解肌肉痙攣,用於治療破傷風。
止血: 防風能收斂止血,用於治療腸風下血。
止癢: 防風能祛風止癢,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症。
五、搭配方劑
防風常用的搭配方劑包括:
玉屏風散: 益氣固表止汗。主治自汗、易感風邪等氣虛表衛不固證。
川芎茶調散: 疏散風邪,止痛。主治外感風邪引起的頭痛。
荊防敗毒散: 祛風勝濕,解毒止痛。主治風濕相搏,身熱頭痛,肢體酸痛等症。
止痙散: 息風止痙。主治破傷風,牙關緊閉,四肢抽搐等症。
六、防風相似功效中藥的比較
與防風具有類似功效的中藥包括:
羌活: 辛、苦,溫,歸膀胱、腎經。具有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與防風相比,羌活的祛風止痛作用更強,擅長治療上半身的風濕痺痛。
藁本: 辛,溫,歸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與防風相比,藁本擅長治療巔頂頭痛。
獨活: 辛、苦,微溫,歸腎、膀胱經。具有祛風除濕、通痺止痛的功效。與防風相比,獨活的祛風除濕作用更強,擅長治療下半身的風濕痺痛。
七、現代應用與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防風具有以下作用:
解熱作用: 防風能降低體溫,緩解發熱症狀。
抗炎作用: 防風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
鎮痛作用: 防風能緩解疼痛,減輕不適。
抗菌作用: 防風對某些細菌具有抑制作用。
抗過敏作用: 防風能抑制過敏反應,緩解皮膚瘙癢。
現代臨床應用方面,防風廣泛應用於:
治療感冒: 緩解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緩解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利等症狀。
治療皮膚病: 緩解皮膚瘙癢、紅疹等症狀。
治療破傷風: 作為輔助藥物,緩解肌肉痙攣。
八、注意事項
辨證用藥: 防風適用於風寒表證、風濕痺痛等。對於陰虛火旺、血虛生風者,不宜使用。
用量: 防風用量一般3~10克。
氣血虛弱者慎用: 防風辛散耗氣,氣血虛弱者慎用。
陰虛內熱者慎用: 防風性溫,易助熱傷陰,陰虛內熱者慎用。
防風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材,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等功效。但在使用時,應注意辨證用藥,並注意相關的飲食宜忌和注意事項。如有疑問,應及時諮詢醫生或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