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藥菟絲子:溫補腎陽,為生命注入活力

  • 作家相片: Hongji Medical
    Hongji Medical
  • 6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菟絲子,又名菟絲實、黃絲、豆寄生,為旋花科植物菟絲子或大菟絲子的乾燥成熟種子。以其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瀉的功效,在中醫藥學中佔有一席之地。


關於菟絲子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曰:“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令人有子”。


隨著歷代醫家的不斷探索和總結,人們對菟絲子的藥用價值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描述了菟絲子的形態、產地、功效,並指出其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強筋骨”的功效。《本草備要》、《本草正義》等醫學著作也對菟絲子的功效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使其在臨床應用上更加廣泛。


菟絲子
菟絲子

菟絲子的藥性剖析


菟絲子,味辛、甘,性平,歸肝、腎、脾經。其主要成分包括黃酮類、多醣類等,具有獨特的藥理活性。

  • 性味歸經: 辛、甘,平。歸肝、腎、脾經。

  • 功效: 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瀉。

  • 藥理作用(簡述): 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免疫調節等。


菟絲子的臨床應用:病症與功效


菟絲子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1. 補腎益精: 菟絲子能溫補腎陽、益精填髓,適用於腎陽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尿頻遺尿等症狀。

  2. 養肝明目: 菟絲子能滋養肝腎、明目,適用於肝腎不足引起的視物模糊、頭暈目眩等症狀。

  3. 固胎止瀉: 菟絲子能固腎安胎、止瀉,適用於脾腎虛弱引起的胎動不安、滑胎、久瀉不止等症狀。

  4. 改善腰膝酸软 菟絲子有补肾壮腰的功效,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有良好效果。

  5. 缓解眼部疲劳 菟絲子有养肝明目的功效,能缓解眼部疲劳,视力模糊等症状。


菟絲子
菟絲子

經典方劑中的菟絲子


菟絲子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組成經典方劑,以增強療效。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方劑:

  • 五子衍宗丸: 由菟絲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車前子組成,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腎虛精虧引起的陽痿早洩、遺精滑精、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等症。

  • 壽世保元: 由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黃、白朮、陳皮、肉桂、川芎、五味子、甘草、遠志、木香、茯苓、菟絲子、山藥組成,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腎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氣血虛弱、脾腎不足引起的各種慢性疾病。

  • 桑螵蛸散: 由桑螵蛸、遠志、人參、茯苓、當歸、龜板、龍骨、菖蒲、菟絲子組成,具有補腎健脾、固精止遺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心腎兩虛引起的遺精、尿頻、小便白濁等症。


海天 - 五子衍宗顆粒
立即購買

菟絲子與相似功效中藥的比較


與菟絲子具有相似功效的中藥還有很多,例如:

  • 枸杞子: 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但其滋潤之性較菟絲子強,適用於肝腎陰虛之症。

  • 覆盆子: 具有益腎固精、養肝明目的功效,但其收澀之力較菟絲子強,偏於治療遺精滑精、小便頻數等症。

  • 杜仲: 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功效,但其強筋骨之力較菟絲子強,適用於腰膝疼痛、筋骨無力等症。


農本方 - 杜仲
立即購買

菟絲子的現代應用與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菟絲子及其提取物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

  • 抗氧化作用: 菟絲子中的黃酮類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延緩衰老的功效。

  • 抗衰老作用: 菟絲子能調節內分泌系統,延緩器官衰老。

  • 降血糖作用: 菟絲子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對糖尿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 免疫調節作用: 菟絲子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 抗疲劳作用 菟丝子有助于增强体力,缓解疲劳。


現代臨床上,菟絲子不僅用於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還被應用於骨關節疾病、眼科疾病等治療中。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菟絲子對治療陽痿、早洩、不孕不育、骨質疏鬆、老年性黃斑病變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農本方 - 菟絲子
立即購買

菟絲子的使用注意事項

  1. 用量: 一般用量為10-15克,具體用量應根據病情和醫師的指導而定。

  2. 禁忌症: 陰虛火旺者慎用。

  3. 配伍禁忌: 尚無明確的配伍禁忌。

  4. 食用方法: 可煎湯內服,也可泡酒飲用,還可研末服用。

  5. 挑选: 选购菟丝子时,以颗粒饱满、色黄褐、无杂质者为佳。


菟絲子作為一味重要的中藥,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瀉等多種功效,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使用菟絲子時需注意其性味歸經、適應症、禁忌症以及用量,並在醫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深入,菟絲子的應用前景將會更加廣闊。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中醫知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