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白鮮皮:清熱燥濕,肌膚的天然守護者
- Hongji Medical

- 6月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白鮮皮,又名北鮮皮、白蘚皮,是芸香科植物白鮮的乾燥根皮。以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祛風解毒的功效,在中醫藥學中佔有一席之地。白鮮皮的應用歷史悠久,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曰:“主頭風,黃疸,皮膚中熱氣,惡瘡,疥瘙死肌,四肢不安”。
隨著歷代醫家的不斷研究和實踐,人們對白鮮皮的藥用價值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描述了白鮮皮的形態、產地、採收時間,並指出其具有“治一切熱毒風瘡,疥癬瘙癢”的功效。《本草備要》、《本草正義》等醫學著作也對白鮮皮的功效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使其在臨床應用上更加廣泛。

白鮮皮的藥性剖析
白鮮皮,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其主要成分包括白鮮鹼、茵芋鹼等,具有獨特的藥理活性。
性味歸經: 苦,寒。歸脾、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祛風解毒。
藥理作用(簡述): 抗菌、抗炎、抗過敏、止癢等。
白鮮皮的臨床應用:病症與功效
白鮮皮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清熱燥濕: 白鮮皮性寒味苦,能清熱燥濕,適用於濕熱蘊結引起的濕疹、皮膚瘙癢、下焦濕熱等症狀。
祛風止癢: 白鮮皮能祛風止癢,適用於風疹、蕁麻疹等皮膚瘙癢症狀。
解毒療瘡: 白鮮皮能解毒消腫,適用於癰腫瘡瘍、濕疹流水等症狀。
改善皮肤癣 白鲜皮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因此适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癣病,如手癣、足癣、体癣等。

經典方劑中的白鮮皮
白鮮皮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組成經典方劑,以增強療效。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方劑:
消風散: 由荊芥、防風、蟬蛻、蒼朮、苦參、胡麻、牛蒡子、知母、石膏、甘草、木通、白鮮皮組成,具有疏風清熱、除濕止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疹、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瘙癢症狀。
八正散: 由滑石、瞿麥、萹蓄、車前子、山梔子、大黃、甘草梢、木通、白鮮皮組成,具有清熱瀉火、利水通淋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淋證、小便短赤等症。
換膚方: 由白鮮皮、苦參、黃柏、蛇床子等組成,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頑固性皮膚瘙癢。
白鮮皮與相似功效中藥的比較
與白鮮皮具有相似功效的中藥還有很多,例如:
苦參: 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功效,但其祛風殺蟲之力較白鮮皮強,多用於治療疥癬、麻風等症。
地膚子: 具有清熱利濕、止癢的功效,但其清熱利濕之力較白鮮皮強,偏於治療小便不利、濕熱下注等症。
蛇床子: 具有燥濕祛風、殺蟲止癢的功效,但其溫陽之力較白鮮皮強,適用於寒濕引起的皮膚病。
白鮮皮的現代應用與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白鮮皮及其提取物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
抗菌作用: 白鮮鹼等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白鮮皮能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減輕炎症反應。
抗過敏作用: 白鮮皮能抑制過敏反應,緩解皮膚瘙癢。
止癢作用: 白鮮皮能直接作用於皮膚神經末梢,具有止癢的功效。
現代臨床上,白鮮皮不僅用於治療皮膚科疾病,還被應用於婦科、泌尿科等疾病的治療中。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白鮮皮對治療陰道炎、尿道炎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白鮮皮的使用注意事項
用量: 一般用量為6-12克,具體用量應根據病情和醫師的指導而定。
禁忌症: 脾胃虛寒者慎用。
配伍禁忌: 尚無明確的配伍禁忌。
使用方法: 可內服,也可外用。外用時,可煎水洗浴或製成軟膏塗抹。
白鮮皮作為一味重要的中藥,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祛風解毒等多種功效,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使用白鮮皮時需注意其性味歸經、適應症、禁忌症以及使用方法,並在醫師的指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