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越鞠丸(越鞠顆粒):行氣解鬱的經典方劑

  • 作家相片: Hongji Medical
    Hongji Medical
  • 1月2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5月13日

越鞠丸,又名「Constraint-Resolving Pill」,出自元代名醫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朱震亨,字丹溪,是中醫史上著名的醫學家,他對中醫理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越鞠丸是他在《丹溪心法》中記載的一個重要方劑,專門用於治療「六鬱證」。


越鞠丸
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

越鞠丸方劑組成


越鞠丸的組成包括香附、川芎、蒼朮、梔子和神曲,各等分,每味藥的用量通常在6~10克之間。現代用法中,這些藥材被研磨成末,用水泛為丸,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6~9克,用溫開水送服;也可以作為湯劑,用水煎服。


君藥:香附

  • 香附是越鞠丸中的君藥,主要作用是行氣解鬱。香附被稱為「專屬開鬱散氣」的藥材,能夠有效地疏通氣機,解除氣鬱。

臣藥:川芎

  • 川芎被稱為「血中氣藥」,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它不僅能治療血鬱,還能加強君藥香附的行氣解鬱作用。


越鞠丸
越鞠丸

佐藥:蒼朮

  • 蒼朮的主要作用是燥脾化濕,治療濕鬱。蒼朮與川芎的升發作用相配合,能夠升降相因,使鬱結消散,氣機暢通。

使藥:梔子和神曲

  • 梔子清熱瀉火,治療火鬱。神曲消食和胃,治療食鬱。這兩味藥的配合,能夠使氣行血活,去濕清熱,消食健脾,從而解除氣、血、濕、火、食五鬱。


越鞠丸的功效


越鞠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來解決「六鬱證」的問題。所謂「六鬱」,指的是氣、血、痰、火、濕、食這六種鬱結。


這些鬱結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比如胸悶、肚子脹、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越鞠丸的核心功效就是「行氣解鬱」,也就是說,它能夠幫助身體疏通氣機,解除這些鬱結,讓身體恢復正常的運行。


越鞠丸
越鞠丸

越鞠丸的組成包括香附、川芎、蒼朮、梔子和神曲這五味藥。每一味藥都有其特定的作用:香附主要負責行氣解鬱,川芎活血行氣,蒼朮燥脾化濕,梔子清熱瀉火,神曲消食和胃。這些藥材共同作用,能夠有效地解除氣、血、痰、火、濕、食這六種鬱結,從而改善身體的各種不適症狀。


農本方 - 越鞠丸
立即購買

在現代醫學中,越鞠丸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比如胃腸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膽囊炎、肝炎、偏頭痛、痛經等。這些疾病往往伴隨著氣、血、痰、火、濕、食的鬱結,而越鞠丸的行氣解鬱功效正好能夠對症下藥,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越鞠丸的病機


越鞠丸主要用來治療「六鬱證」,這六鬱包括氣鬱、血鬱、痰鬱、火鬱、濕鬱和食鬱。這些鬱結的形成,通常是由於情緒波動、飲食不節、寒溫不適等原因導致的。當這些因素影響到身體的氣機運行時,就會出現各種不適症狀,比如胸悶、肚子脹、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



越鞠丸
越鞠丸

在六鬱中,氣鬱是最主要的問題。氣機鬱滯會影響血液的運行,導致血鬱;還會影響體內的津液,導致濕鬱和痰鬱;同時,氣機不暢還會影響脾胃的功能,導致食鬱。這些鬱結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使得身體的各種不適症狀更加嚴重。


越鞠丸的作用就是通過行氣解鬱,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當氣機暢通後,血液的運行也會改善,濕、痰、火、食等鬱結也會隨之解除。這樣,身體的各種不適症狀就會得到緩解,從而恢復健康。



海天 - 越鞠顆粒
立即購買

越鞠丸的現代應用


在現代醫學中,越鞠丸被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包括但不限於:

  • 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膽石症、膽囊炎、肝炎等。

  • 神經系統疾病:如肋間神經痛、偏頭痛、頑固性繼發性癲癇等。

  • 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盆腔炎等。

  • 精神心理疾病:如憂鬱性障礙、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綜合症、神經衰弱症等。


台灣漢立方-越鞠丸
立即購買

注意事項


使用越鞠丸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陰液不足者慎用:越鞠丸中的多數藥材具有溫燥辛散的性質,對於陰液不足的患者應謹慎使用。

  2. 辨證施治:越鞠丸主要用於氣、血、痰、火、濕、食鬱滯的患者,臨床應用時需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辨證施治。

  3. 加減法:根據不同的鬱證,可以適當加減藥材。例如,氣鬱偏重者可重用香附,血鬱偏重者可重用川芎,濕鬱偏重者可重用蒼朮,火鬱偏重者可重用梔子,食鬱偏重者可重用神曲,痰鬱偏重者可加半夏、瓜蔞等。


結語


越鞠丸作為中醫治療「六鬱證」的經典方劑,以其行氣解鬱的獨特功效,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越鞠丸都在解除患者痛苦、恢復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對越鞠丸的深入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運用這一傳統方劑,為現代醫學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中醫知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