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肝散:調和肝脾,平肝息風的經典方劑
- Hongji Medical
- 5月1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5月14日
抑肝散出自明代醫家薛鎧的《保嬰撮要》,主要用於治療因肝經火熱引起的各種症狀,特別是小兒的急驚風和抽搐。在古代,小兒由於受到驚嚇、食物消化不良或父母的情緒、飲食和生活習慣不當,容易引發肝火,導致痙攣、抽搐等症狀。
薛鎧在《保嬰撮要》中詳細描述了抑肝散的組成和應用,強調其在治療小兒急驚風和成人因肝火引起的症狀方面的有效性。

方劑解釋
抑肝散的主要組成包括甘草、白朮、柴胡、川芎、當歸、茯苓、鈎藤等七味藥物,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進行分組:
君藥:鈎藤鈎藤為君藥,具有清熱平肝、止痙的作用,能夠有效緩解因肝火引起的抽搐、牙關緊閉等症狀。
臣藥:柴胡、當歸柴胡為臣藥,能夠疏通肝氣、緩解情緒壓力和清除體內熱氣;當歸則用於滋養血液、柔和肝臟功能,因為肝氣過盛時,肝血通常會不足。
佐使藥:白朮、茯苓、川芎、甘草白朮和茯苓能夠增強脾功能,避免肝功能的異常影響脾胃;川芎有助於活血行氣;甘草則能夠補充脾氣,緩解急症並輔助鈎藤的止痙作用。
抑肝散的病機
抑肝散的病機主要涉及肝經火熱和脾虛的病理變化。肝經火熱是指肝經的熱毒過盛,導致肝火上炎,引起一系列症狀,如抽搐、牙關緊閉、咬牙磨牙、心悸、發冷或發熱等。
這些症狀多與情緒不穩定、精神緊張、受驚嚇等因素有關,肝火過盛會影響神經系統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導致抽搐和痙攣。

另一方面,脾虛是指脾胃功能不足,導致消化吸收不良,出現腹脹、食慾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狀。在中醫理論中,肝木過旺會克制脾土,導致脾虛,進一步加重消化系統的問題。
抑肝散通過清熱平肝、滋養血液、疏通肝氣、增強脾功能等多種作用,達到調和肝脾、平肝息風的效果,從而緩解因肝火和脾虛引起的各種症狀。
抑肝散的適用症與功效
抑肝散的主要適用症是因肝經火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包括小兒急驚風、抽搐、牙關緊閉、咬牙磨牙、心悸、發冷或發熱等。此外,該方劑還適用於成人因肝火引起的症狀,如情緒易怒、失眠、性情急躁等。
方中的鈎藤能夠清熱平肝、止痙;柴胡能夠疏通肝氣、緩解情緒壓力;當歸能夠滋養血液、柔和肝臟功能;白朮和茯苓能夠增強脾功能;川芎能夠活血行氣;甘草則能夠補充脾氣,緩解急症。
抑肝散的是通過調和肝脾、平肝息風的綜合作用,通過清熱平肝、止痙、滋養血液、疏通肝氣的作用機制,達到治療因肝經火熱和脾虛引起的抽搐、牙關緊閉、咬牙磨牙、心悸、發冷或發熱、腹脹、食慾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狀,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抑肝散的現代應用
在現代醫學中,抑肝散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與肝火和情緒失調相關的症狀和疾病。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應用範圍:
神經系統疾病:抑肝散被用於治療神經衰弱、焦慮症、癲癇、精神分裂症、失智症、更年期抑鬱、歇斯底里等神經系統疾病。通過調節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功能,幫助緩解這些病症。
小兒急驚風:抑肝散在治療小兒急驚風方面有著顯著的療效,能夠有效緩解因肝火引起的抽搐、牙關緊閉等症狀。
情緒失調:抑肝散能夠調節情緒,緩解因肝火引起的易怒、失眠、性情急躁等症狀,特別適用於女性因陰氣過盛且陽氣不足導致的心情鬱悶、心神不寧。
消化系統疾病:抑肝散還能夠改善因肝火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通過增強脾功能,促進消化。
注意事項
使用抑肝散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辨證施治: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肝經火熱引起的症狀,具體症狀包括抽搐、牙關緊閉、咬牙磨牙、心悸、發冷或發熱等。在使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進行辨證施治,確保方劑的適用性。
個體差異: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使用該方劑時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進行調整,並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禁忌症:體質虛弱、容易出汗、脈象細弱者不宜使用本方。體質虛弱者使用本方可能會加重病情。
特殊人群: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使用抑肝散時,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確保用藥安全。
結語
抑肝散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中醫方劑,以其獨特的組方原理和顯著的療效,成為治療因肝經火熱引起的各種症狀的經典方劑。通過對其出處、方劑解釋、適用症、功效及其現代應用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看到該方劑在中醫臨床實踐中的重要價值和廣泛應用。
抑肝散通過調和肝脾,平肝息風的作用機制,達到治療因肝火引起的抽搐、牙關緊閉、咬牙磨牙、心悸、發冷或發熱等症狀的目的。希望本文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抑肝散,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