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解表,溫經通陽散寒的經典方劑
- Hongji Medical

- 2月1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5月13日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一種源自漢朝的經典中藥方劑,出自《傷寒論》。原文記載為:「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該方劑專門針對陽虛體質的人在感受風寒後所產生的感冒症狀,屬於「少陰病」範疇,常伴隨「太陽病」症狀(表證)。
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陽虛體質的人在感受風寒後所產生的特定感冒症狀。以下將從方劑的出處與背景、方劑解釋、適用症、功效、現代應用及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劑解釋
麻黃附子細辛湯由三味主要藥材組成,分別是麻黃、附子和細辛。按照中醫的「君臣佐使」理論,這三味藥材的分工如下:
君藥:麻黃;麻黃具有發汗解表、散寒的作用。它能夠通過發汗來驅散體表的寒邪,是治療外感風寒的主要藥材。
臣藥:附子;附子性辛熱,具有溫腎經、散寒、補助陽氣的作用。它能夠振奮陽氣,將寒邪驅除,特別適合陽虛體質的人使用。
佐使藥:細辛;細辛歸肺、腎二經,具有芳香氣濃、性善走竄的特點,能夠通徹表裏,既能祛風散寒,助麻黃解表,又可鼓動腎中真陽之氣。細辛的作用範圍主要在少陰經,約束了麻黃的作用範圍。
三味藥材相輔相成,發中有補,補中有發,使外感風寒之邪得以表散,在裏之陽氣得以維護,從而達到治療「表裏俱寒」的效果。

麻黃附子細辛湯適用症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病機主要在於治療陽虛體質的人在感受風寒後所產生的特定感冒症狀。陽虛體質的人體內陽氣不足,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導致外感風寒表證。
這種情況下,患者會出現發燒、怕冷、四肢不溫甚至冰冷、頭痛、鼻塞、咽喉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疲勞想睡、舌苔白膩或薄白、脈象浮或浮緊等症狀。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主要功效是「助陽解表」,主治陽虛體質,外感風寒表證、發燒、怕冷。該方劑能夠溫經通陽散寒,特別適合寒邪痹阻、陽氣不足的病證。常見症狀包括:
脈象:沉脈
舌象:舌苔淡薄白
疼痛:全身酸痛、偏頭痛、頭痛、咽喉痛、牙齒痛、臀部痛、上半身側邊痛、四肢關節疼痛、腰痛、肋間神經疼痛、肩頸交接處肩痛、纖維肌痛症、大腿前側外側疼痛、坐骨神經痛、小腿痛
症狀:發燒、氣喘、怕吹到風、怕冷、發燒及發冷、白痰、白鼻涕、打噴嚏、鼻子癢、流鼻涕、顏面神經麻痺、暈眩、夜間遺尿、不易流汗、咳嗽、皮膚搔癢

麻黃附子細辛湯功效
該方劑通過麻黃、附子和細辛的相互配合,達到助陽解表、溫經通陽散寒的效果。麻黃具有發汗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夠驅散體表的寒邪;附子性辛熱,具有溫腎經、散寒、補助陽氣的作用,能夠振奮陽氣,將寒邪驅除;細辛則具有芳香氣濃、性善走竄的特點,能夠通徹表裏,既能祛風散寒,助麻黃解表,又可鼓動腎中真陽之氣。
麻黃附子細辛湯通過麻黃的發汗解表作用,能夠驅散體表的寒邪,同時附子的溫腎助陽作用能夠振奮體內的陽氣,細辛則能夠通徹表裏,助麻黃解表,從而達到助陽解表的效果。三味藥材相輔相成,發中有補,補中有發,使外感風寒之邪得以表散,在裏之陽氣得以維護。

因此,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主要功效是「助陽解表」,特別適合陽虛體質的人在感受風寒後使用。它不僅能夠治療外感風寒表證,還能夠溫經通陽散寒,恢復體內的陽氣平衡,從而達到治療「表裏俱寒」的效果。
陽虛體質的人在感受風寒後,體內的陽氣會進一步受損,導致寒邪痹阻,出現各種疼痛和不適症狀。這種方劑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通過調節體內的陽氣和驅散外邪,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麻黃附子細辛湯現代應用
現代臨床中,該方劑被廣泛用於治療感冒、流感、哮喘、支氣管炎、神經性頭痛、心臟疾患、高血壓、急性腎炎初期、血管神經性浮腫、腎炎水腫、關節風濕病、神經痛、腰痛、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暴啞、暴盲、久咳、咽痛、心動過緩、麻疹併發肺炎、腎結石、水腫等多種疾病。這些疾病大多與寒邪痹阻、陽氣不足有關,麻黃附子細辛湯通過助陽解表、溫經通陽散寒的作用,能夠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恢復體內的陽氣平衡,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現代臨床中,麻黃附子細辛湯被廣泛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包括:
呼吸系統疾病:感冒、流感、哮喘、支氣管炎
神經系統疾病:神經性頭痛、心臟疾患、高血壓、急性腎炎初期、血管神經性浮腫、腎炎水腫、關節風濕病、神經痛、腰痛
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蕁麻疹
其他:暴啞、暴盲、久咳、咽痛、心動過緩、麻疹併發肺炎、腎結石、水腫
注意事項
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陽虛體質的特殊情況:若少陰陽虛而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症,則應遵仲景「先溫其裏,乃攻其表」的原則,否則誤發其汗,必致亡陽危候,不可不慎。
服用時間:麻黃不建議晚上服用,因為會興奮造成失眠。
頻尿現象: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後會有頻尿現象,屬於正常反應。
結語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專門用於治療陽虛體質的人在感受風寒後所產生的特定感冒症狀。該方劑通過麻黃、附子和細辛的相互配合,達到助陽解表、溫經通陽散寒的效果。現代臨床中,該方劑被廣泛用於治療多種疾病,顯示出其廣泛的應用價值。然而,使用該方劑時需要注意陽虛體質的特殊情況,並遵循中醫的辨證施治原則,以確保療效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