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藥知母湯: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滋陰清熱的風濕良方
- Hongji Medical

- 2月2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5月14日
桂枝芍藥知母湯是一種源自中國古代醫學的方劑,最早記載於《傷寒雜病論》這部經典醫書中,這部醫書由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撰寫,是中醫學的重要經典之一。
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這種疾病的特徵是四肢關節疼痛、身體虛弱、腳部腫脹、頭暈、呼吸短促、輕微噁心等症狀,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滋陰清熱的功效。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方劑解釋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組成遵循中醫的「君臣佐使」原則,具體如下:
君藥:桂枝、麻黃。桂枝具有溫經通陽、散寒止痛的作用,麻黃則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
臣藥:附子、白朮、防風。附子溫經散寒止痛,白朮和防風則有祛風除濕的功效。
佐藥:知母、芍藥。知母和芍藥共同作用,能夠養陰清熱,緩解因風濕之邪引起的陰虛發熱現象。
使藥:生薑、甘草。生薑具有祛風和胃止嘔的作用,甘草則能和胃調中,協調諸藥。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病機
古人將痹病大致分為行痹、痛痹、著痹和熱痹四種類型。行痹以疼痛游走不定為特點,多因風邪所致;痛痹則是固定部位的劇烈疼痛,常由寒邪引起;著痹表現為肢體麻木重著,多因濕邪所致;熱痹則伴有關節紅腫熱痛和發熱等症狀,多由濕熱之邪引起。這些不同類型的痹病,反映了風寒濕邪在體內的不同表現和影響。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病機主要涉及風寒濕邪的侵襲。當風、寒、濕三種外邪侵入人體經絡時,會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從而引起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肢體沉重、麻木感、活動受限、畏寒怕冷等。風寒濕邪的相互作用,使得病情更加複雜,治療時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
風邪作為陽邪,具有穿透性和流動性,能夠打開毛孔,為寒邪內侵提供通路。風邪的流動性使得疼痛位置不固定,常常游走不定。

寒邪則藉助風邪之力深入體內,使局部氣血凝滯,導致疼痛劇烈,尤其在寒冷環境下症狀加重。濕邪則藉助風邪的疏散性和寒邪的凝聚力,侵入筋骨和肌肉,具有黏滯和固著的特性,使病邪滯留於肢體,難以去除。
桂枝芍藥知母湯功效
桂枝芍藥知母湯通過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滋陰清熱來達到治療效果。方中的桂枝、麻黃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陽的作用,附子則能溫經散寒止痛,白朮和防風則有祛風除濕的功效。知母和芍藥則共同作用,養陰清熱,緩解因風濕之邪引起的陰虛發熱現象。生薑和甘草則分別具有祛風和胃止嘔和和胃調中的作用,協調諸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該方劑的主要功效是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滋陰清熱。它能夠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腫脹、麻木等症狀,同時還能滋陰清熱,防止因長期病邪侵襲而導致的陰虛發熱現象。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腿痛等痹證。此外,該方劑還可應用於一些皮膚病,如關節型銀屑病、痘瘡、結節性紅斑等。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現代應用
桂枝芍藥知母湯在現代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風濕性疾病和關節炎。臨床研究表明,該方劑在緩解關節疼痛、腫脹、晨僵等症狀方面具有顯著效果。許多患者在服用該方劑後,疼痛和腫脹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度也有所改善。
除了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桂枝芍藥知母湯還被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腰腿痛等痹證。這些疾病常常伴隨劇烈的疼痛和麻木感,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通過使用該方劑,患者的疼痛和麻木感得到有效緩解,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現代臨床還發現,桂枝芍藥知母湯對一些皮膚病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例如,關節型銀屑病、痘瘡、結節性紅斑等皮膚病,患者在服用該方劑後,皮膚症狀明顯改善,病灶逐漸消退。這表明該方劑不僅在內科疾病中有顯著療效,在外科皮膚病中也有應用價值。
注意事項
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發汗解表:該方劑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夏季或體質虛弱者使用,以免過度發汗導致體虛。
遵醫囑使用:方中含有麻黃、附子等中藥,這些藥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避免過量服用。
體質要求:對於體內陽氣不足、衛表虛弱、血行不暢的患者,該方劑效果較好。但如果病程較長,氣血不足,肝腎兩虧者,則不宜使用。
結語
桂枝芍藥知母湯作為一種傳統中醫方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顯著的療效。它不僅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在現代醫學中也被證明對多種風濕性疾病和關節炎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然而,使用該方劑時需注意遵醫囑,避免過量服用,並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