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土茯苓:解毒利濕,通利關節

  • 作家相片: Hongji Medical
    Hongji Medical
  • 6月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土茯苓,又名土萆薢,是一味常用的解毒除濕中藥,在治療梅毒、濕疹、瘡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療效。其藥用歷史悠久,療效確切。土茯苓,始載於《滇南本草》。歷代醫家對其功效多有論述:

  • 《滇南本草》:「治梅瘡,筋骨疼痛,濕熱瘡毒。洗疥癩瘡,亦可服。」

  • 《本草綱目拾遺》:「健脾胃,強筋骨,去濕,解熱毒。治筋骨攣痛,楊梅瘡毒,淋濁,痈腫。」

  • 《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專治楊梅瘡毒。……蓋性能解毒,善通利關節,故凡因濕熱鬱阻之病,無不相宜。」

  • 《嶺南採藥錄》:「去濕熱骨痛,洗瘡疥。」


從古籍記載可以看出,土茯苓主要用於治療梅毒、濕熱瘡毒、筋骨疼痛等症狀,具有解毒利濕、通利關節的功效。歷代醫家也強調了土茯苓在治療梅毒方面的特殊作用。


土茯苓
土茯苓

土茯苓的中藥特性


  1. 性味歸經: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

  2. 功效: 解毒,利濕,通利關節。

  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

  4. 產地: 主產於中國南方地區,如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四川等地。

  5. 性狀鑒別: 土茯苓為不規則的塊狀,長約5-22cm,直徑3-10c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有不規則的皺紋及橫向皮孔樣突起。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顆粒性,淡紅棕色或灰棕色。氣微,味淡。


土茯苓
土茯苓

土茯苓的臨床應用


土茯苓在臨床上主要用於以下病症:

  1. 梅毒: 可單用或配伍其他藥物治療梅毒及其引起的症狀。

  2. 濕熱瘡毒: 症見皮膚紅腫、瘙癢、流膿水等。

  3. 濕疹: 可緩解濕疹引起的瘙癢、滲出等症狀。

  4. 關節疼痛: 症見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

  5. 淋濁: 症見小便頻數、澀痛、淋漓不盡等。


土茯苓
土茯苓

土茯苓的功效

  1. 解毒: 土茯苓能解毒消腫,對梅毒螺旋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於治療梅毒及其引起的症狀。

  2. 利濕: 土茯苓能利水滲濕,祛除體內濕邪,可用於治療濕熱瘡毒、濕疹等症狀。

  3. 通利關節: 土茯苓能通利關節,祛風止痛,可用於治療關節疼痛。



土茯苓的搭配方劑


  1. 解毒湯: 土茯苓常與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同用,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於各種熱毒瘡瘍。

  2. 除濕湯: 土茯苓可與薏苡仁、赤小豆、澤瀉等同用,以增強利水滲濕的功效,適用於濕熱引起的濕疹、水腫等症狀。

  3. 萆薢分清飲: 土茯苓可與萆薢、石菖蒲、益智仁、烏藥等同用,以增強利濕分清、溫腎散寒的功效,適用於濕濁下注引起的淋濁、白帶等症狀。



土茯苓與類似功效中藥的比較


與土茯苓具有類似功效的中藥有:

  • 萆薢: 具有利濕去濁、祛風止痛的功效,但其主要用於治療淋濁、風濕痹痛,解毒作用較弱。

  • 薏苡仁: 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但其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引起的水腫、泄瀉等症狀,解毒作用較弱。

  • 金銀花: 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但其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症狀,利濕作用較弱。


相較而言,土茯苓的特點在於其解毒利濕、通利關節兼具,尤其在治療梅毒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土茯苓的現代應用與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以下作用:

  1. 抗梅毒螺旋體作用: 土茯苓提取物對梅毒螺旋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利尿作用: 土茯苓提取物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排出。

  3. 抗炎作用: 土茯苓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

  4. 免疫調節作用: 土茯苓提取物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現代臨床研究表明,土茯苓可用於治療梅毒、濕疹、關節炎、泌尿系統感染等疾病,並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使用土茯苓的注意事項

  1. 肝腎陰虛者慎用: 土茯苓性平,但長期大量服用可能耗傷陰液,肝腎陰虛者應慎用。

  2. 不宜與茶葉同服: 茶葉中的鞣酸可能影響土茯苓的藥效。

  3. 劑量: 土茯苓常用劑量為15-30g,但根據病情需要,可適當增加劑量,但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土茯苓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具有解毒利濕、通利關節的功效。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梅毒、濕熱瘡毒、濕疹等多種疾病。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了其抗梅毒螺旋體作用、利尿作用等。然而,使用土茯苓也需注意其禁忌症和注意事項,應在醫師的指導下合理用藥,以確保安全有效。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