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敗毒散:治瘟第一方的傳奇與現代應用
- Hongji Medical

- 2月1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人參敗毒散,最早記載於北宋名醫朱肱的《類證活人書》。後來,宋朝官辦藥局將其作為成藥方,收錄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這個方劑在歷史上被譽為「治瘟第一方」,曾經醫治過許多朝代的患者,展現了其在治療瘟疫方面的卓越效果。

人參敗毒散方劑解釋
人參敗毒散的組成包括柴胡、甘草、桔梗、人參、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羌活、獨活等。這些藥材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進行分組,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君藥:羌活和獨活。羌活具有發汗散表、透關利節的作用,被古人視為治療感冒的「仙藥」。獨活則是祛風通絡的主藥,能夠宣通百脈,調和經絡。兩者合用,能夠通治一身風寒濕之證。
臣藥:川芎、柴胡、桔梗、枳殼、前胡。川芎行氣活血且祛風,柴胡疏肝解肌,桔梗開宣肺氣而止咳,枳殼理氣寬胸而利胸隔,前胡善於降氣化痰。
佐藥:茯苓。茯苓具有滲濕健脾的作用,能夠改善生痰之源(脾)。
使藥:生薑、薄荷。生薑和薄荷作為引藥,協助解表之力。
此外,人參作為扶正藥,補氣以匡其正,祛邪藥得扶正藥則功力更大,解表不傷正,無內顧之憂。

人參敗毒散的病機
人參敗毒散的病機主要在於外感風寒濕邪,導致體內正氣不足,邪毒內侵。當外來的風、寒、濕侵犯肌表,正邪交爭,會出現怕冷、發燒、無汗等症狀。由於寒濕鬱滯經絡與全身肌肉,體內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頭痛、脖子痛、全身酸痛等不適。
此外,肺主皮毛,外寒閉塞皮表,肺氣鬱而不宣,津液凝聚成痰,導致咳嗽有痰、鼻塞、聲音變重。濕滯體內,則會出現胸膈痞悶、舌苔白膩,脈浮無力等症狀。這些病機表現出人參敗毒散在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時的關鍵作用,即通過散寒去濕、益氣解表來恢復體內的平衡。

因此,人參敗毒散的治療原則是扶正祛邪,通過羌活、獨活等君藥發汗散表,透關利節,配合人參補氣匡正,達到解表不傷正的效果。這種治療方法不僅能有效緩解外感症狀,還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防止邪毒再次侵襲。
人參敗毒散的功效
人參敗毒散的主要功效是散寒去濕,益氣解表。它適用於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咽喉痛、脖子頸項酸痛、頭痛、坐骨神經痛、腹痛、腹股溝痛等。此外,它還能治療發燒及發冷、腹瀉、鼻塞、咳嗽、不易流汗、多痰、白痰、白鼻涕、黃痰、黃鼻涕、怕冷、容易流眼淚、氣喘、下肢生疽、幼兒紫癜、大便膿血、胃腸出血等症狀。
人參敗毒散的主要功效在於散寒去濕、益氣解表。這個方劑特別適合用於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各種症狀,如怕冷、發燒、無汗、頭痛、脖子痛、全身酸痛等。通過羌活和獨活這兩味君藥的發汗散表作用,能夠有效驅散體內的寒濕,恢復體內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這些不適症狀。

此外,人參敗毒散還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方中的桔梗、前胡、枳殼等藥材能夠開宣肺氣,降氣化痰,有效緩解咳嗽、鼻塞、多痰等症狀。茯苓則有滲濕健脾的功效,能夠改善生痰之源(脾),從而減少痰濕的生成,進一步緩解胸悶、咳嗽等症狀。

人參敗毒散的現代應用
在新冠疫情期間,人參敗毒散的搜尋量明顯提升。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參敗毒散具有解熱鎮痛、抗菌、強心升壓、增強免疫等多種作用。
解熱鎮痛:柴胡有解熱作用,獨活、羌活的揮發油有鎮痛、鎮靜作用,川芎、茯苓有催眠、鎮痛之效。
抗菌作用:本方對流行性感冒甲型病毒有抑制作用,對呼吸道致病菌、黴菌、結核桿菌、皮膚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強心升壓作用:人參可興奮中樞神經,刺激垂體-腎上腺系統,提高機體對環境的適應性。
增強免疫作用:人參能增加紅、白血球數、血紅蛋白,增加網狀內皮細胞吞噬功能。
現代醫學中,人參敗毒散也被用於治療男性勃起障礙、四肢抽搐、乾眼症、感冒、類風濕性關節炎、異位性皮膚炎、支氣管炎、痢疾、肺氣腫、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百日咳、慢性鼻炎、蕁麻疹、原發性高血壓、五十肩等疾病。
注意事項與副作用
人參敗毒散溫燥,忌用於熱症。使用時需注意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避免過量使用。此外,對於正氣未虛但表寒較嚴重者,可以去除人參,加荊芥、防風以祛風散寒,這就是著名的「荊防敗毒散」。
結語
人參敗毒散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中藥方劑,其在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方面的效果得到了歷代醫家的認可和驗證。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了其多種藥理作用,使其在現代醫學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參敗毒散都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這也證明了中醫藥在應對不同時代的疾病時,依然能夠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