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醫治療失眠:不同成因不同方案、破解失眠困擾

  • 作家相片: Hongji Medical
    Hongji Medical
  • 3月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失眠在中醫中被視作一種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綜合症狀,與心、肝、脾、腎等內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中醫理論強調人體的整體性和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認為失眠是由於陰陽失衡、氣血不足或情志不調引起的。

  1. 陰陽失調:中醫認為,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陰陽失調可能導致失眠,如陰虛火旺使陽氣偏盛,患者常表現為心煩易怒、心悸、盜汗等,夜間不易入睡。

  2. 氣血不足:氣血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的基本物質。氣血不足會導致心神失養,表現為精神不振、心悸失眠。

  3. 情志不遂:情緒因素在失眠的發生中扮演重要角色。中醫認為,情志過度會損傷五臟,引發失眠。特別是長期壓力、焦慮或抑鬱情緒,可能導致心肝火旺或肝氣鬱結,進而影響睡眠。


中醫看失眠
中醫看失眠

失眠的中醫分類


在中醫中,失眠可以根據不同的病因和表現進行分類,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下是常見的幾種類型:


1. 心脾兩虛型


病因與特徵:心脾兩虛型失眠常由長期思慮過度、飲食不調或病後體虛引起。這類患者通常表現為心悸健忘、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疲倦無力,夜間難以入睡或易醒

中醫看失眠
中醫看失眠

治療原則:治療以補益心脾、安神定志為主。可採用歸脾湯等方劑,配合補氣血的中藥,如黨參、黃芪、當歸等。常用方劑如歸脾湯,歸脾湯是一種經典的補益心脾的方劑,常用於治療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萎黃。其主要成分包括黨參、白術、茯苓、當歸、酸棗仁、遠志等。


海天 - 歸脾湯
立即購買


2. 肝鬱化火型


病因與特徵:肝鬱化火型失眠多由情志不遂、壓力大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化火擾心。患者多表現為煩躁易怒、胸脅脹痛、口苦咽乾、頭痛目赤


中醫看失眠
中醫看失眠

治療原則:疏肝理氣、清肝瀉火是治療的重點。常用方劑如丹梔逍遙散,配合疏肝解鬱的中藥,如柴胡、白芍、枳實等。丹梔逍遙散適用於情志不暢引起的失眠,具有疏肝解鬱、清肝瀉火的功效,常用藥材有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牡丹皮、梔子等。


海天 - 丹梔逍遙散(加味逍遙散)
立即購買

3. 陰虛火旺型


病因與特徵:陰虛火旺型失眠多見於中老年人或長期慢性病患者,因陰液不足,虛火上擾心神。症狀包括心煩不寧、盜汗潮熱、口乾舌燥、舌紅少苔


海天 - 知柏地黃丸
立即購買

治療原則:治療應以滋陰降火為主。可用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方劑,配合滋陰的中藥,如生地、玄參、麥冬等。知柏地黃丸適合陰虛火旺型失眠,能滋陰降火,主要成分有生地、山藥、山茱萸、知母、黃柏等。六味地黃丸是滋陰補腎的經典方劑,適用於陰虛導致的失眠,主要成分包括熟地、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


農本方 - 六味地黃丸膠囊
立即購買

4. 痰熱內擾型


病因與特徵:痰熱內擾型失眠多與飲食不節、脾胃失調有關。患者常感到胸悶、口苦、頭重如裹、舌苔黃膩,伴有煩躁不安。


中醫看失眠
中醫看失眠

治療原則:治療應以清熱化痰、和胃降逆為主。可用溫膽湯加減,配合化痰清熱的中藥,如竹茹、陳皮、半夏等。常用方劑如溫膽湯,此方劑用於清熱化痰、和胃降逆,適合痰熱內擾型失眠,成分包括半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等。



海天 - 溫膽湯
立即購買


5. 心腎不交型


病因與特徵:心腎不交型失眠通常由於腎陰虧虛無法上承心火,導致心腎不交。患者常見心悸健忘、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煩失眠


治療原則:治療應以交通心腎、滋陰降火為主。可用天王補心丹合交泰丸,配合滋陰補腎的中藥,如熟地、枸杞、黃精等。食不節或脾胃失調引起,患者常感到胸悶、口苦、頭重如裹,舌苔黃膩。天王補心丹是一種滋陰養血、安神定志的方劑,適用於心腎不交型失眠,成分有生地、天冬、麥冬、酸棗仁、柏子仁等。交泰丸則專治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具有養心安神、交通心腎的功效,主要成分是黃連和肉桂。


農本方 - 天王補心丹
立即購買


針灸穴位按摩方案


中醫針灸在治療失眠方面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來調節人體的氣血、平衡陰陽,從而改善睡眠質量。以下是一些常用於治療失眠的穴位及其作用:


主要穴位

  1. 神門穴(HT7)

    • 位置:位於手腕橈側,尺骨莖突與腕橫紋之間的凹陷處。

    • 功效:寧心安神,適用於心神不寧引起的失眠。

  2. 三陰交穴(SP6)

    • 位置: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約三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 功效:調理脾胃,安神定志,對於因脾胃不和導致的失眠有良好效果。

  3. 百會穴(GV20)

    • 位置:位於頭頂正中央,兩耳尖直上連線的中點。

    • 功效:升陽舉陷,寧心安神,適用於因氣虛引起的失眠。

  4. 安眠穴(EX-HN22)

    • 位置:位於耳後,翳風穴與翳風穴後方耳根之間的凹陷處。

    • 功效:專治失眠,具有安神寧心的效果。

  5. 內關穴(PC6)

    • 位置: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 功效:寧心安神,調理心包經,對於因心悸、焦慮引起的失眠有幫助。


中醫失眠穴位治療
中醫失眠穴位治療

針灸治療的原則


針灸治療失眠時,通常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治療的原則一般包括:

  • 疏通經絡:通過針刺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臟功能。

  • 調和陰陽:針灸可以幫助平衡體內的陰陽,減少因陰陽失衡導致的失眠。

  • 安神定志:通過刺激特定穴位來鎮靜心神,改善情緒,減少焦慮。


結語


中醫認為失眠的發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醫治療失眠強調辨證論治,針對不同類型的失眠採用個性化的治療方法,包括中藥療法、針灸和飲食調理。中藥療法根據失眠類型選擇對應的方劑,如心脾兩虛型用歸脾湯,肝鬱化火型用丹梔逍遙散,陰虛火旺型用六味地黃丸等。針灸通過調節經絡和平衡陰陽改善失眠,常用穴位有神門、三陰交、太溪等。此外,中醫提倡通過飲食調理,食用安神助眠的食物如小米、蓮子、桂圓等,並建議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適度運動和放鬆,以改善睡眠質量。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Robot
Robot

AI 中醫

​在線問答

中醫知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