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说:心与其他脏腑的密切关系
- Hongji Medical

- 1月2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中医学说:心脏与肺脏的密切关系
心脏和肺脏位于人体的上焦,心脏主要负责血液的运行,而肺脏则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心脏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而肺脏则通过呼吸帮助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两者之间的协调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呼吸之间的相互调节。
心脏负责全身的血液运行,而肺脏则负责呼吸。心脏和肺脏相互配合,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也需要肺气的敷布。肺朝百脉,帮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这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脏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

中医学说中宗气是由肺脏吸入的清气和脾脏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而成,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宗气的正常运行对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非常重要。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系心脏搏动和肺脏呼吸的中心环节。
在病理上,若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肺气壅塞,可影响心脏的血液运行功能,易致心血瘀阻;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也可影响肺脏的呼吸功能,导致胸闷、咳喘等症。
中医学说:心脏与脾脏的相互依存
心脏负责血液的运行,而脾脏则负责生成和统摄血液。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脾脏生成血液,并通过运化功能将营养物质输送给心脏,维持心脏的正常运行。如果脾脏功能不好,可能会导致血液生成不足,影响心脏的功能。
血液生成方面,心脏负责全身的血液,心血供养脾脏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水谷精微通过脾脏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脾脏主运化而为气血之化源。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可保证心血充盈。

病理上,若脾虚失于健运,化源不足或统血无权,可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此外,劳神思虑过度,既耗心血,又损脾气,亦可形成心脾两虚之候。
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而不致过于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而不致逸出脉外。心脾协同,则血液运行正常。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脾气虚损,统摄无权,均可导致血行失常的病理状态。
心脏与肝脏的相互作用
心脏负责血液的运行,而肝脏则负责贮藏和调节血液。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贮藏方面的相互配合。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肝脏则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脏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随人体动静的不同进行血量的调节,也有利于心脏的血液运行功能。病理上,若全身血液亏虚影响至脏腑,主要表现在心脏和肝脏两脏,即心肝血虚。此外,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脏,肝血瘀阻也可累及心脏,最终导致心肝血瘀。
精神情志方面,心脏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肝脏则负责调畅情志。心脏和肝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和情志活动。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脏的疏泄;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脏的精神活动。
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偏旺,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前者可出现精神恍惚、情绪抑郁等症,后者多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之证。
心脏与肾脏的水火相济
心脏与肾脏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相交”,亦称“水火相济”。心脏属火,位于上焦,负责推动血液运行和主宰精神活动;肾脏属水,位于下焦,负责贮藏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两者之间的平衡非常重要,心脏的火需要下降到肾脏,使肾水不寒;肾脏的水需要上升到心脏,使心火不亢。
就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煦。在生理状态下,这种水火相济的关系,是以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平衡为重要条件的。
历代医家除从水火阴阳升降理论探索心肾相交关系外,还从神精互用、君相安位等角度加以阐发。 《推求师意》中提到:“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上藏,以安其志。”
心脏为君火,肾脏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所以心脏与肾脏的关系也表现为心阳与肾阳的关系。
在病理状态下,心脏与肾脏之间的水火、阴阳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表现为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心肾阴虚之证,或肾阳虚与心阳虚互为因果的心肾阳虚之候。
结语
总之,心脏与肺脏、脾脏、肝脏和肾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还在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这些脏腑之间的协调运作,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通过理解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医学中脏腑相连的整体观,并在临床上更有效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古典医学书籍如《黄帝内经素问》、《推求师意》和《备急千金要方》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