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交藤:養心安神,祛風通絡
- Hongji Medical

- 6月1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夜交藤,又名首烏藤,是何首烏的藤莖,以其養心安神、祛風通絡的功效而聞名。其名字的由來也富有詩意,相傳是因其藤蔓在夜間相互交纏而得名。
夜交藤,始載於《開寶本草》。歷代醫家對其功效多有論述:
《開寶本草》:「主風瘡疥癬,止癢。亦治婦人產後虛汗。」
《本草圖經》:「首烏有雌雄。雄者苗紫赤色,葉尖而稍薄;雌者苗青白色,葉圓而稍厚。其莖蔓延相交,故名交藤。」
《本草綱目》:「夜交藤,能走經絡,治風瘡疥癬,止癢除瘡。亦治產後虛汗,及老人虛人久病之血虛失眠。」
《本草正義》:「夜交藤,專補心血,故主治心虛不寐。凡勞倦思慮傷心,怔忡不安,夜不得眠者,皆可用之。」
從古籍記載可以看出,夜交藤主要用於治療風瘡疥癬、產後虛汗、失眠等症狀,具有養血安神、祛風止癢的功效。歷代醫家也強調了夜交藤在治療血虛失眠方面的作用。

夜交藤的中藥特性
性味歸經: 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歸心、肝經。
功效: 養心安神,祛風通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產地: 主產於中國各地,以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較多。
性狀鑒別: 夜交藤呈長圓柱形,稍扭曲,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及橫向皮孔樣突起。質輕,體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可見皮部與木部相連。氣微,味微苦澀。

夜交藤的臨床應用
夜交藤在臨床上主要用於以下病症:
失眠多夢: 症見入睡困難、易醒、多夢、心悸等。
血虛風燥,皮膚瘙癢: 症見皮膚乾燥、瘙癢、脫屑等。
周身酸痛,肢體麻木: 症見全身酸痛、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等。
神經衰弱: 症見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等。
夜交藤的功效
養心安神: 夜交藤能養血益心,寧心安神,可用於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
祛風止癢: 夜交藤能祛風燥濕,止癢除瘡,可用於治療血虛風燥引起的皮膚瘙癢、脫屑等症狀。
通絡止痛: 夜交藤能祛風通絡,活血止痛,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引起的周身酸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夜交藤的搭配方劑
安神定志丸: 夜交藤常與茯苓、遠志、石菖蒲、人參等同用,以增強益氣養心、安神定志的功效,適用於心脾兩虛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等症狀。
養血潤膚飲: 夜交藤可與當歸、生地黃、麥冬、白芍等同用,以增強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功效,適用於血虛風燥引起的皮膚瘙癢、脫屑等症狀。
舒筋活絡湯: 夜交藤可與雞血藤、威靈仙、羌活、獨活等同用,以增強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適用於風濕痹痛引起的周身酸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夜交藤與類似功效中藥的比較
與夜交藤具有類似功效的中藥有:
酸棗仁: 具有養心安神、斂汗的功效,但其主要用於治療陰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祛風作用較弱。
合歡皮: 具有解鬱安神、活血消腫的功效,但其解鬱作用較強,養血作用較弱。
雞血藤: 具有活血補血、舒筋活絡的功效,但其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萎黃、風濕痹痛等症狀,安神作用較弱。
相較而言,夜交藤的特點在於其養心安神、祛風通絡兼具,適用於血虛失眠、皮膚瘙癢等多種情況。
夜交藤的現代應用與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夜交藤具有以下作用:
鎮靜催眠作用: 夜交藤提取物具有明顯的鎮靜催眠作用,可縮短睡眠潛伏期,延長睡眠時間。
抗焦慮作用: 夜交藤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焦慮作用,可緩解焦慮情緒。
抗氧化作用: 夜交藤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
降血脂作用: 夜交藤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可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現代臨床研究表明,夜交藤可用於治療失眠症、神經衰弱、皮膚瘙癢症等疾病,並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使用夜交藤的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用: 夜交藤性平,但過量服用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脾胃虛寒者應慎用。
不宜與某些藥物同服: 夜交藤可能與某些藥物發生相互作用,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
遵醫囑用藥: 使用夜交藤應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濫用。
泡水代茶飲: 部分人會將夜交藤泡水代茶飲,但應注意用量,不宜過多,且不宜長期飲用。
夜交藤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具有養心安神、祛風通絡的功效。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失眠多夢、皮膚瘙癢、周身酸痛等多種疾病。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了其鎮靜催眠作用、抗焦慮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