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淋散詳解: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劑
- Hongji Medical

- 5月2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五淋散出自宋代陳師文等編著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宋代官方頒布的成藥典範,收錄了大量臨床常用方劑,對後世中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五淋散作為治療「淋證」的代表方劑,一直沿用至今。
五淋散以其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而聞名,主要由赤芍、當歸、甘草、生地黃、山梔子、木通、淡竹葉、滑石等十一味藥組成。方中配伍周全,既能清熱利濕,又能活血止痛,是治療各種淋證的常用方劑。

五淋散方劑分析
五淋散的組成為:
清熱利濕之君藥: 山梔子、黃芩
山梔子: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濕。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兼有利尿作用。
兩藥合用,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為治療淋證之要藥。
利水通淋之臣藥: 木通、淡竹葉、滑石、車前子、澤瀉、茯苓
木通:苦,寒。清熱利水,通經下乳。
淡竹葉:甘淡,寒。清熱除煩,利尿通淋。
滑石:甘淡,寒。清熱利濕,滑利通竅。
車前子:甘,寒。清熱利水,明目祛痰。
澤瀉:甘淡,寒。利水滲濕,泄熱。
茯苓:甘淡,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諸藥合用,增強利水通淋之功,使濕熱從小便排出。
和血止痛之佐藥: 赤芍、當歸、甘草
赤芍:苦,微寒。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甘草:甘,平。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三藥合用,和血止痛,緩解淋證所致的疼痛。
清熱涼血之佐藥: 生地黃
生地黃:甘,寒。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清熱涼血,防止熱邪傷陰。

五淋散方劑病機
五淋散主要針對的是濕熱下注膀胱,導致的淋證。其病機分析如下:
濕熱下注: 多因飲食不節、外感濕熱之邪等因素,導致濕熱之邪下注膀胱。
膀胱氣化不利: 濕熱壅滯膀胱,阻礙膀胱氣化功能,導致小便不利,淋瀝澀痛。
絡脈受損: 濕熱蘊結日久,損傷膀胱絡脈,可見尿血。
整體表現: 患者常表現為小便淋瀝澀痛、尿頻尿急、尿色黃赤、甚則癃閉不通、少腹拘急脹痛、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膩等症狀。

五淋散的功效和適用症
功效: 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主治: 濕熱下注膀胱之淋證。
适用症:
小便淋瀝澀痛,尿頻尿急。
尿色黃赤,甚則癃閉不通。
少腹拘急脹痛。
口苦咽乾。
舌紅苔黃膩。
脉滑数。
常見之五淋:
石淋:尿中有砂石,或尿路結石。
氣淋:小便不暢,與情志不舒有關。
膏淋:尿液混濁,如米泔水樣。
勞淋:勞累後小便異常。
熱淋:小便灼熱刺痛,多為急性感染。

方劑比較
五淋散與其他治療淋證的方劑比較:
八正散: 也具有清熱利濕通淋的功效,但藥力較峻猛,易傷正氣,多用於急性淋證,體質壯實者。
豬苓湯: 主要用於利水滲濕,兼有養陰之功,適用於濕熱不甚,陰液不足之淋證。
程氏萆薢分清飲: 主要用於濕濁下注,兼有腎陽不足之淋證。
五淋散的特點在於其清熱利濕,通淋止痛,適用於濕熱下注膀胱引起的各種淋證。
五淋散現代應用與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五淋散具有以下作用:
抗菌消炎: 五淋散中的多種藥物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尿路感染。
利尿作用: 五淋散能促進尿液排泄,沖刷尿道,有助於排出細菌和結石。
解痙止痛: 五淋散能緩解尿路平滑肌痙攣,減輕尿痛。
臨床應用: 五淋散廣泛應用於治療急慢性尿路感染、尿路結石、前列腺炎等疾病。
注意事項
辨證用藥: 五淋散適用於濕熱下注之淋證。對於脾腎陽虛或陰虛內熱者,不宜使用。
搭配抗生素: 在治療細菌性尿路感染時,五淋散可作為輔助治療,與抗生素聯合應用,能提高療效。
五淋散是治療淋證的常用方劑,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但在使用時,應注意辨證用藥,並注意相關的飲食宜忌和注意事項。如有疑問,應及時諮詢醫生或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