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知母:清熱滋陰,潤燥降火
- Hongji Medical

- 6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中藥知母,是一味應用廣泛的清熱藥,其藥用歷史悠久,療效顯著。它不僅能清熱瀉火,還能滋陰潤燥,因此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本文將從古籍記載、藥材特性、臨床應用、現代研究等角度,深入探討知母的功效與價值。
知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歷代醫家對其功效多有論述:
《神農本草經》:「主消渴,身熱,煩滿,及邪氣。」
《名醫別錄》:「療傷寒溫疫,熱勞注氣,下死胎,止咳逆,療腳氣,熱風,頭痛,解射工沙虱毒。」
《藥性論》:「能主肺熱邪氣,除時氣煩熱,止熱渴。」
《本草綱目》:「知母,氣寒味苦,沉也,降也,陰也。其主治與黃柏同,但黃柏性峻,故瀉火除濕為最;知母氣緩,故滋陰降火為宜。」
從古籍記載可以看出,知母主要用於治療熱病、消渴(糖尿病)、煩熱等症狀,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歷代醫家也強調了知母在滋陰降火方面的作用。

知母的中藥特性
性味歸經: 知母味苦、甘,性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生用清熱瀉火,蜜炙潤燥。
產地: 主產於華北、東北等地,如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性狀鑒別: 知母呈長條狀,略扁,稍扭曲,長約6-15cm,直徑0.5-1.5cm。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有縱皺紋及橫裂紋,並有殘留的黃色毛須狀葉鞘纖維。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有光澤。氣微,味微苦,略帶黏性。

知母的臨床應用
知母在臨床上主要用於以下病症:
溫熱病邪熱熾盛: 症見高熱、煩渴、脈洪大等。
肺熱咳嗽: 症見咳嗽、痰黃黏稠、咽喉腫痛等。
胃熱口渴: 症見口渴喜冷飲、口臭、便秘等。
陰虛內熱: 症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乾舌燥等。
消渴(糖尿病): 症見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
知母的功效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能清瀉肺胃之火,可用於治療溫熱病、肺熱咳嗽、胃熱口渴等症狀。
滋陰潤燥: 知母能滋養肺胃腎之陰,潤燥生津,可用於治療陰虛內熱、口乾舌燥等症狀。
生津止渴: 知母能促進體液分泌,緩解口渴症狀,可用於治療消渴(糖尿病)等症狀。

知母的搭配方劑
白虎湯: 知母常與石膏、甘草、粳米同用,以增強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溫熱病邪熱熾盛。
清燥救肺湯: 知母可與石膏、桑葉、杏仁、枇杷葉等同用,以增強清燥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於燥熱傷肺引起的乾咳無痰。
六味地黃丸: 知母可與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等同用,以增強滋陰補腎的功效,適用於腎陰虧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
玉女煎: 知母可與石膏、熟地黃、麥冬、牛膝同用,以增強清胃滋腎的功效,適用於胃熱腎陰虛引起的牙痛、牙齦腫脹等症狀。
知母與類似功效中藥的比較
與知母具有類似功效的中藥有:
黃柏: 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但其藥性較為苦寒,更適用於濕熱下注引起的黃疸、帶下等症狀。
石膏: 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但其主要用於清瀉肺胃之火,滋陰潤燥作用較弱。
麥冬: 具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但其清熱瀉火作用較弱,主要用於陰虛肺燥引起的乾咳少痰。
相較而言,知母的特點在於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兼具,適用範圍較廣。
知母的現代應用與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知母具有以下作用:
解熱作用: 知母提取物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可降低體溫。
降血糖作用: 知母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抗菌作用: 知母提取物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一定的抗菌活性。
抗炎作用: 知母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
鎮靜作用: 知母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可緩解焦慮、失眠等症狀。
現代臨床研究表明,知母可用於治療糖尿病、肺炎、支氣管炎、尿路感染等疾病,並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使用知母的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用: 知母性寒,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應慎用。
大便溏泄者慎用: 知母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大便溏泄者應慎用。
炮製方法: 知母有生用和蜜炙之分,生用清熱瀉火,蜜炙潤燥,應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炮製方法。
知母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溫熱病、肺熱咳嗽、陰虛內熱、消渴(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了其解熱、降血糖、抗菌等作用。然而,使用知母也需注意其禁忌症和注意事項,應在醫師的指導下合理用藥,以確保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