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柴胡詳解:疏肝解鬱,清熱透邪之要藥
- Hongji Medical
- 5月2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一、柴胡特性介紹
柴胡是中藥學中一味重要的藥材,以其疏肝解鬱、清熱透邪的功效而聞名。
藥材名稱: 柴胡 (Chái Hú)
別名: 茈胡、地薰、山菜、茹草、柴草
來源: 為繖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或狹葉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的乾燥根或帶根莖的全草。
產地: 主要產於中國大陸的北方地區,如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地。
採收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泥沙,乾燥。
藥材性狀:
柴胡: 根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稍扭曲,長6~15cm,直徑0.3~1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根頭略膨大,有數個莖基痕,有時可見殘留的葉基。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棕色,木部淡黃色。氣微香,味微苦。
狹葉柴胡: 根較細長,多分枝,表面紅棕色,斷面較平坦。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肝、膽經。
炮製:
生柴胡: 直接切片入藥。
醋柴胡: 用醋拌炒,能增強疏肝解鬱、止痛的功效。
酒柴胡: 用酒拌炒,能增強引藥上行的作用。

二、柴胡主要適用的病症
柴胡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肝氣鬱結證: 脅肋脹痛、情志抑鬱、善太息、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
感冒發熱,寒熱往來: 外感邪氣,正邪交爭,出現發熱、惡寒、寒熱往來等症狀。
瘧疾: 邪伏少陽,寒熱往來。
膽經濕熱證: 口苦、咽乾、目眩、脅痛、黃疸等。
氣虛下陷證: 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

三、柴胡的功效
柴胡的主要功效包括:
疏肝解鬱: 柴胡能疏暢肝氣,解除肝鬱,改善情志不暢、胸悶脅痛等症狀。
清熱透邪: 柴胡能透散少陽之邪,解除外感發熱、寒熱往來等症狀。
升舉陽氣: 柴胡能升提中氣,改善氣虛下陷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等症狀。
和解少陽: 能和解少陽之邪,常用於治療傷寒少陽證。
截瘧: 能截斷瘧疾發作,減少瘧疾的痛苦。
四、常用方劑
柴胡常用的搭配方劑包括:
逍遙散: 疏肝解鬱,養血健脾。主治肝鬱血虛,脾氣虛弱證。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
小柴胡湯: 和解少陽。主治傷寒少陽證,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證,症見身熱自汗、少氣懶言、飲食減少、脫肛、子宮脫垂等。
四逆散: 透邪解鬱,疏肝理脾。主治少陰病,陽氣內鬱證,症見手足不溫、身微熱、心煩等。
五、類似功效中藥材的比較
與柴胡具有類似功效的中藥包括:
薄荷: 辛、涼,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與柴胡相比,薄荷性較輕清,偏於疏散風熱,不具有升舉陽氣的作用。
香附: 辛、微苦、微甘,平,歸肝、三焦經。具有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的功效。與柴胡相比,香附偏於理氣止痛,不具有清熱透邪的作用。
鬱金: 辛、苦,寒,歸肝、膽、心經。具有活血止痛、行氣解鬱、清心涼血的功效。與柴胡相比,鬱金偏於活血止痛,不具有升舉陽氣的作用。
六、柴胡的現代應用與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以下作用:
解熱作用: 柴胡能降低體溫,緩解發熱症狀。
抗炎作用: 柴胡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
保肝作用: 柴胡能保護肝臟,促進肝細胞再生。
鎮靜、鎮痛作用: 柴胡能緩解疼痛,鎮靜安神。
調節免疫功能: 柴胡能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
現代臨床應用方面,柴胡廣泛應用於:
治療感冒發熱: 柴胡能有效緩解感冒引起的高熱、頭痛等症狀。
治療肝炎: 柴胡能促進肝細胞修復,改善肝功能。
治療抑鬱症: 柴胡能疏肝解鬱,改善情緒障礙。
治療月經不調: 柴胡能疏肝理氣,調理月經。
七、注意事項
辨證用藥: 柴胡適用於肝鬱氣滯、少陽證等。對於陰虛火旺、氣虛下陷者,不宜使用。
用量: 柴胡用量不宜過大,一般3~10克。
不宜與藜蘆同用: 柴胡與藜蘆相惡,不宜同用。
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者慎用:柴胡性升散,易耗氣動風,不宜使用。
總之,柴胡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透邪等功效。但在使用時,應注意辨證用藥,並注意相關的飲食宜忌和注意事項。如有疑問,應及時諮詢醫生或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