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續命湯:祛風散寒、益氣溫陽的中風急救金方
- Hongji Medical
- 5月1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5月17日
在中風的緊急救治中,時間就是生命。小續命湯,一首出自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之手的古老方劑,以其祛風散寒、益氣溫陽的獨特功效,被譽為中風急救的金方,寄託著古人對生命的珍視和對疾病的挑戰。
小續命湯出自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原文認為此方治療突然中風,生命垂危,身體僵硬或軟弱無力,口眼歪斜,舌頭僵硬無法言語,精神恍惚,神志混亂等危急情況。孫思邈本人也曾親身使用此方治療中風,並在書中記載了其使用經驗,更增加了此方的可信度。

小續命湯方劑解釋
小續命湯的組成較為複雜,以下分析主要成分,體現了中醫方劑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則:
君藥: 麻黃。麻黃宣肺平喘、發汗解表,能通暢九竅、宣肺氣、補中氣,使昏迷的患者蘇醒,為救急扶危之要藥。
臣藥: 杏仁、防風、防己、桂心、附子、人參。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平喘;防風、防己祛風散寒;桂心、附子益氣溫陽;人參大補元氣。
佐藥: 黃芩、生薑。黃芩清內熱,風邪入侵臟腑及經絡後,體內容易積熱,因此加黃芩來清熱解毒;生薑祛風散寒。
使藥: 甘草。調和諸藥。
此方是在「還魂湯」(麻黃、杏仁、甘草)的基礎上,增加了其他補氣養血、祛風散寒的藥物。
小續命湯的病機解析
要理解小續命湯的治療原理,需要從中醫的角度深入分析其所針對的病機。小續命湯主要針對風邪入中、氣血瘀阻,以及正氣虧虛這三個關鍵病機環節。
風邪入中
風邪是導致中風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人體正氣不足時,風邪容易乘虛而入,侵襲經絡,甚至深入臟腑,導致氣血運行受阻。此處的「中」,指的是經絡和臟腑,而非單純指「中風」一詞。

氣血瘀阻
風邪侵入經絡後,會阻礙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氣滯血瘀。氣血瘀阻會使筋脈失去濡養,導致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等症狀。嚴重時,瘀血會阻滯腦絡,導致神志不清、語言障礙等症狀。
正氣虧虛
中風患者往往本身就存在正氣不足的情況,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等。正氣不足難以抵禦外邪,也難以維持經絡的通暢和臟腑的功能,加重病情,延緩康復。因此,在祛邪的同時,扶正也是治療中風的重要原則。
小續命湯的主治功效
小續命湯的主要功效是「祛風散寒,益氣溫陽」,在古代主要用來治療風邪入侵,中風突發症狀,如昏迷不醒、口眼歪斜、面部神經受損、半身不遂,活動受限,四肢無力、語言不清,言語遲鈍、困難,伴隨惡寒發熱。

對於抽搐和肌肉痙攣也有療效,也可以用來改善因為外來的「風寒濕邪」侵襲體內,所導致的關節疼痛或身體麻木(風濕痹痛)。
小續命湯具有以下主要功效:
祛風散寒: 驅散體內風寒之邪,解除外感表證。
益氣溫陽: 補充元氣,溫暖陽氣,扶助正氣。
通經活絡: 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續命救急: 用於治療突發急症,挽救生命於危難之際。
現代應用
小續命湯在現代醫學中展現出廣泛的應用潛力,尤其是在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方面。它被用於改善中風及其後遺症,如缺血性腦中風、腦梗死、腦出血等,並能緩解中風後抑鬱疲勞、認知障礙和肢體功能障礙等問題。此外,小續命湯對於面神經麻痹等神經系統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除了神經系統疾病,小續命湯也可用於治療風濕類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等。它能調節免疫功能、緩解關節疼痛和炎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此外,小續命湯還被探索應用於代謝性疾病、循環系統疾病以及其他多個領域,如腰痛、頸椎病、產後痹症、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症、高血壓等。這表明小續命湯具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能在不同層面上調節機體功能,從而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項
在使用小續命湯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辨證論治: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使用小續命湯前最好諮詢中醫師,確認自身體質是否適合。原文認為此方治療突然中風,生命垂危,身體僵硬或軟弱無力,口眼歪斜,舌頭僵硬無法言語,精神恍惚,神志混亂等危急情況
高血壓、體實者,不宜使用本方
若中風是由內風(即內臟功能失調導致的風動現象,如肝風內動)引起的,則不適合使用本方。
其他疗法: 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可提高治疗效果。
小續命湯,這首源自《備急千金要方》的古老方劑,承載著無數醫者的心血和對生命的敬畏。它以其祛風散寒、益氣溫陽的獨特配伍,在面對中風等危急重症時,展現出強大的救治力量。